摘要 當下,中國總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確實較高,因此,看空中國者將此視為中國即將崩盤的證據。他們認為工業產能過剩、建成基礎設施過多、銀行間市場資金吃緊以及人民幣(6.2104...
當下,中國總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確實較高,因此,看空中國者將此視為中國即將崩盤的證據。他們認為工業產能過剩、建成基礎設施過多、銀行間市場資金吃緊以及人民幣(6.2104, -0.0009, -0.01%)匯率走低,都是中國經濟崩盤在即的警示信號。但如果由此倉促得出中國經濟崩盤的結論,那就錯了。中國的債務問題與美歐債務問題存在著重要區別,不能畫等號。
首先,盡管中國借債很多,但儲蓄也很多。所以,中國基本上一直是自己跟自己借。這與依賴外國債權人的情況大不相同。
其次,借債增加的主要推動力是企業而非消費者。中國某些企業一直在積累大量儲蓄,然后把資金又放回了銀行或影子銀行,經由后兩者再貸給其他企業。盡管這不是有效配置資源的方式,但它更多的揭示的是資本市場的缺陷,而不是系統性的過度舉債。
再者,中國借債的主要目的是籌措資金投資。如果像美歐那樣借債消費,那么當盛宴結束后,人們基本無法得到任何東西,但如果是借債投資,卻可以得到一些超級棒的基礎設施,比如中國的高鐵網絡以及一些世界級的生產設施。
最后,中國政府和領導層清楚中國存在的問題,并決心解決它。
在中國看來,解決債務問題只是對金融體系實施大刀闊斧改革的一個方面而已。全面改革還包括放開利率管制、發展資本市場、改革地方政府財政等等。
在逐步去杠桿化的同時又不過度抑制經濟增長,需要高超的技巧。徹底改變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但迄今為止,監管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步伐一直邁得相當穩健。
雖然中國經濟增長結構開始轉變,但根本驅動力仍然強勁,城市化仍在飛速推進,國內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增長迅速。由于服務業并不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因此它有足夠的增長空間和巨大的就業機會。所以,雖然前路少不了磕磕絆絆,但與許多西方觀察人士所聲稱的相比,中國將有更大的可能找到出路、克服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