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年伊始,“自貿區”在我國成為熱點話題。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7日,由中國商務部和東盟國家商務部門等主辦的中國—東盟自貿區論壇在廣西南寧開幕,中國和東盟的眾多官...
2010年伊始,“自貿區”在我國成為熱點話題。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7日,由中國商務部和東盟國家商務部門等主辦的中國—東盟自貿區論壇在廣西南寧開幕,中國和東盟的眾多官員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展示各方合作共贏的決心和信心。 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在致辭中說,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一個雙贏的制度性安排,在充分照顧協議各方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承受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擴大市場準入、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實現雙方對經濟一體化效益的共享。
東盟副秘書長孫達姆說,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成立將進一步減少貿易壁壘,其一體化進程和水平非常深遠和廣闊,中國和東盟都將從中獲益。
論壇上不少專家表示,由11國、19億人口、6萬億美元GDP、4.5萬億美元貿易額組成的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對亞洲乃至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也掀開了中國進入自貿區時代的序幕。
當前我國的自貿區戰略雛形初現。曾參與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新加坡自貿區談判的商務部國際司二處處長孫元江介紹,目前已有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秘魯等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澳大利亞、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冰島、挪威、哥斯達黎加、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6個國家和地區正在和中國進行自貿區談判;同時中國與印度、瑞士、蒙古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建設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
與會專家認為,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結束、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背景下,自貿區是區域內國家抱團取暖、抵御風險的重要合作平臺。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中國—東盟自貿區系列協議實施以來,中國與東盟貿易進出兩旺,經貿合作發展迅速。2007年,雙方已互為第4大貿易伙伴,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2008年,雙邊貿易額達2311億美元,同比增長14%。
泰國駐南寧總領事館商務領事甘查娜?蓬帕尼介紹,自中國—東盟自貿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后,從2005年到2007年,泰中貿易額年平均增長23.6%。
事實上,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并非一帆風順。其啟動于2001年的多哈回合談判,歷時7年的艱辛之路后陷入僵局。然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并未因此改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多國都開始把發展自由貿易協定(FTA)作為自己國家的戰略來規劃和實施。
“當前世界正迎來自貿區建設的潮流,截至今年9月,各國向世界貿易組織通報的自由貿易協定達293個,預計明年將達到400個。”孫元江說。不少與會專家認為,加快區域合作是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趨,是增強抗風險能力的必由之路。自貿區戰略的實施,將成為我國與其他國家經濟合作的加速器、文化交流的大舞臺和雙邊關系提升的新起點。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