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務部日前公布,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額達到43.6億美元,同比增長39.4%。另外,幾家金融機構也一致表示,一季度汽車零部件業延續增長景氣與效益景氣兼備的“雙景氣”趨勢...
商務部日前公布,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額達到43.6億美元,同比增長39.4%。另外,幾家金融機構也一致表示,一季度汽車零部件業延續增長景氣與效益景氣兼備的“雙景氣”趨勢,并預計二季度零部件行業仍可維持快速增長態勢。銀河證券行業研究員趙勝利表示,這種“雙景氣”主要來自在經歷了2004年國內汽車市場的低迷后,從2005年二季度至今,整個汽車行業的收入與產銷量同步甚至更快增長,利潤總額率也出現明顯回升,當前保持在五個百分點左右。而零部件行業作為汽車行業的子系統,也隨之逐漸復蘇,憑借規模經濟的影響,企業的三項費用率有所下降、毛利率逐漸回升,使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長,且利潤總額的增長略快于收入。
中信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李春波認為,零部件業回暖,一方面是國內汽車產銷量和保有量增長,對零部件配套以及后市場產生聯動效應;另一方面是近年來伴隨著發達國家制造業的轉移,我國零部件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推動零部件業外部需求的快速增長,在客觀上也反映出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根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數據,今年2月,國產汽車價格環比下降0.86%,而3月掀起的大幅降價風潮又將這一數字拉得更低。李春波分析說,雖然汽車價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探底,但與去年原材料價格大幅飆升不同的是,今年原材料、燃料成本的上漲逐漸放緩,漲幅連續數月下降。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成本壓力較去年呈現出減速趨勢,使行業景氣度在今年年初呈現明顯提升。
趙勝利認為,當前,在行業回暖大環境的背后,零部件企業的分化情況較為嚴重,值得關注。由于零部件企業勢必要依附于整車企業,如果無法進入整車的配套體系或丟掉配套機會,都會導致零部件企業衰落。同時,兩者又是唇亡齒寒的關系,一旦主機廠出現波動,就會影響零部件企業的生存。在汽車行業中結構性調整一直存在,給零部件企業的經營狀況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去年重型載貨車的增長速度較快,而中型載貨車卻出現了負增長,為其配套的零部件企業由此呈現兩種狀況。
近日,人民幣升值的消息不絕于耳,是否會給已經或即將走出國門的零部件企業當頭棒喝呢?兩位分析師一致認為,影響肯定會有,但不會大。李春波說:“從中長期看,一則中國零部件產品在國際上的價格優勢不是5%~10%,而是30%~50%;二則現在零部件的制造成本大部分是全球計價,人民幣升值也意味著中國企業購買國際商品的價格又下降了。據計算,中國部分零部件產品的附加值約占總成本的一半,因此,即使人民幣累計升幅已超過5.68%,仍然不足以撼動中國零部件的國際地位。”趙勝利則認為,此次人民幣升值主要是對美元而言,而對于其他主要貨幣,如對歐元甚至出現貶值。況且,人民幣的升值并非突發性的,主要的出口企業為規避風險已提前做了相應準備,如套期保值等。
據相關機構統計,在2008年前,跨國公司計劃在低成本國家采購500億美元的汽車零部件,而其中的70%將瞄準中國企業。李春波提醒說,面對出口,我國紡織行業走過的路,應該引起零部件企業的重視。我國紡織產品在國際上無疑是最具競爭力的,但是紡織企業卻沒有因此賺到豐厚利潤,就是因為產品出口到國外后,面臨的往往是中國企業間的競爭,而這種競爭又經常是無序甚至違背貿易準則的。中國零部件行業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與多年前的紡織行業具有相似性,低成本的優勢如何不被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所消磨掉,將是走出國門的中國零部件企業所必須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