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日前舉辦的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連云港采風行活動中,東海海縣縣長關永健表示,東海縣將圍繞打造“中國重要的硅材料產業基地、生態旅游型現代化湖濱城市、國際知名的水晶之都”的城市發展定位,全...
在日前舉辦的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連云港采風行活動中,東海海縣縣長關永健表示,東海縣將圍繞打造“中國重要的硅材料產業基地、生態旅游型現代化湖濱城市、國際知名的水晶之都”的城市發展定位,全面推進以“世界水晶集散地”、“東方石英中心”為遠景的硅工業大縣建設。 依托優勢資源 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東海縣地處黃海之濱連云港,橫跨東隴海鐵路,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西行第一縣。東海地下石英儲量約3億噸,水晶儲量超過30萬噸,儲量和質量均居全國之首,很早就享有“水晶之鄉”的美稱。現存于國家地質博物館重達3.5噸的“中國水晶大王”就出自東海,毛澤東主席的水晶棺材料也來自東海。
然而直到上世紀90年代,東海的水晶硅加工還處在“家庭小作坊”的生產階段。對此,東海果斷作出了“從作坊型到公司型、從產品型到產業型、從粗放型到集約型、從附屬型到支柱型、從區域型到國際型”的戰略選擇。
目前,東海已擁有一支20萬人的“淘晶”隊伍,水晶硅資源加工企業3000余家,形成年產2000萬件水晶首飾、500萬件水晶工藝品的企業型生產規模。
從水晶工藝品到石英制品,東海硅產業內涵不斷拓展。十幾年間涌現出太平洋石英拉管、福東正佑照明、東海硅微粉、華泰玻璃、臺玻浮法玻璃等硅資源深加工規模企業近百家,全縣硅企業達到400多家,成為主導和推動東海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2007年東海全縣硅工業實現總產值110.4億元,2008年預計將達到150億元,已占據東海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科學發展觀為硅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東海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硅產業發展,在注重生態、環保、科技的前提下,走精開發、深加工、高效化之路。
東海對水晶和石英資源的開采、加工、銷售實行嚴格的“許可證”制度,杜絕濫開采、亂加工行為,淘汰落后產能。僅2006年以來,全縣就淘汰了140多家小熔融、小拉管石英加工企業。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東海目前已形成了“粉、管、燈、片、纖”五大特色產業類型,并相對集中地分布在工業園區。
科技是東海推動硅產業發展的一大杠桿。“十五”期間,東海與國內外30多所院校、科研單位聯姻,先后投入19.7億元,在重點企業建立了國家級石英玻璃制品分析測試中心、國家星火計劃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蘇北首家省級石英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信息網絡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研機構,組織實施各類硅材料科研開發項目235項,其中省級項目132項。依托高新科技,東海硅工業形成了在國內國際有相當影響力的五大系列產業群——石英玻璃管、硅微粉、石英玻璃原料、壓電石英晶體、石英燈具。東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石英玻璃開發基地、全國最大的優質石英玻璃原料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硅微粉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優質壓電石英晶體開發中心和全國最大的水晶石英制品交易中心。
科學規劃繪就發展藍圖
2007年起東海縣同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編制了《東海縣硅產業規劃》。規劃明確提出以“堅持工業園區化、資源集約化、全力打造國際知名的硅產業集群”為指導思想,定位于建設“國際知名的水晶之都、國家硅材料產業基地、世界級石英加工中心”的發展戰略。
按照規劃,東海未來20年內硅產業總產值近期達到450億元、中期達到900億元、長期將達到2000億元。屆時,東海將形成“石英玻璃制品、高純硅微粉、高純壓電晶體元件、新型電光源及關鍵材料、天然水晶及人造水晶工業、高純晶體硅材料、有機硅產業”七大產業鏈,躍居世界硅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