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成為全球第一新車生產與銷售大國后,馬上就產生了汽車與社會和諧發展間的矛盾。在中國整體汽車產銷量有可能在今年超過2000萬輛,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會繼續超越2500萬輛、3000萬輛...
中國成為全球第一新車生產與銷售大國后,馬上就產生了汽車與社會和諧發展間的矛盾。在中國整體汽車產銷量有可能在今年超過2000萬輛,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會繼續超越2500萬輛、3000萬輛甚至是4000萬輛的預期下,汽車與能源、環境、社會間的矛盾還將會持續加劇,形勢可能會越來越復雜。那么,支撐每年幾千萬輛新車和幾億輛舊車的根基在哪里?汽車與能源、汽車與環境、汽車與交通之間共融的基礎條件又在何方?顯然,解決問題的答案不可能在汽車產業之外,解決以上這些問題的方案所依據的基礎只可能是汽車產業的基礎——零部件。從倫敦霧霾,到洛杉磯化學煙霧;從中東石油危機,到日本的節能車在美國土地上馳騁;從英國汽車工業的日漸衰落,到德國、日本等汽車工業國家的崛起;世界上每一次與汽車相關的危機的解決或重大變革,除了與交通管理等措施有關外,幾乎每一次也是與汽車技術的變革息息相關,而汽車技術進步所依賴的恰恰是比整車更為基本的零部件產業。
其實,不論是美國、德國,抑或是日本、韓國,我們從他們汽車工業成長的背后,看到的都有零部件產業崛起的身影。美國三大汽車廠商背后是江森自控、德爾福、天合、李爾等一大批知名供應商的名單;日本汽車工業的身邊同樣有電裝、愛信精機、矢崎等一些零部件廠商的伴隨。
有人指出,與英國等老牌工業國家相比,在德國這樣一個原本制造業并不很發達的國家卻制造出了許多高端而經典的汽車,他們憑的是什么?答案的給出并不難——強大而專業的零部件制造業。其實,大家不僅應當看到德國擁有博世、大陸、采埃孚、巴斯夫、蒂森克虜伯、舍弗勒、馬勒、海拉、博澤、貝洱等零部件巨頭企業,更應看到的是在這些大企業背后的眾多中小企業,尤其是那些私營、具有很強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的中小企業,他們與博世等巨頭企業聯合組成了德國強大的零部件體系,成為支撐整個汽車工業的堅實基礎。
與德國相比,另兩個汽車大國——美國和日本,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具有零部件的基礎。如在2012年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所公布的“2012年度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名單中,美國、日本的入選廠商家數均超過了20家,在整個榜單中占有半壁江山。
盡管由于統計、報表等因素,中國零部件供應商至今在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榜單上還幾乎看不到,像具備百強水平的濰柴、萬向、玉柴等也沒有能夠進入到這一名單之中。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國內的百強零部件企業中,占據相當分量的企業是依據外方技術的中外合資企業,完全中資或中資完全控股并擁有核心技術的零部件企業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依筆者的觀點,我們不用制定復雜、高深的評判體系,只用一個最簡單的指標——全球百強零部件供應商的廠商數量來衡量。如果在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排行榜上能夠出現20家以上的中資企業名單,到那時說中國汽車工業已經足夠強大應該不會有太多的人懷疑。(趙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