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的經濟調整是全球性的。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下,美國、歐盟等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已經在調整中掙扎了5年多!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金融危機來襲,任何大國的經濟都難...
目前的經濟調整是全球性的。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下,美國、歐盟等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已經在調整中掙扎了5年多!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金融危機來襲,任何大國的經濟都難以獨善其身。
世界經濟還處于深度調整之中。但綜合分析,我國經濟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社會生產力基礎雄厚,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人力資源豐富,生產要素綜合優勢明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
我國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一個基于較長時期的判斷。在這個戰略機遇期的不同階段,機遇的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不斷調整,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在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出現的新的重大機遇。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其內涵和條件的變化,緊緊抓住、切實用好新機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更好地發展自己。
調整中的重大機遇,首先表現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
一方面,以國際金融危機為分水嶺,全球經濟失衡格局面臨強制性調整,危機使得歐美等發達國家過度消費的狀況被迫作出改變,并主動采取“再工業化”戰略重新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全球范圍已經形成了調整經濟結構的大趨勢。另一方面,在經濟低迷時期,各國普遍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這就意味著我國外部需求發生趨勢性減弱。全球性結構調整的大趨勢以及再平衡戰略,使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成為大勢所趨。而我國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業穩定增長,物價漲幅溫和可控,不僅為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有利于減輕調整中的陣痛。
調整中的重大機遇,還表現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機遇。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這是30多年來改革實踐的邏輯。改革需要契機。經濟進入調整期,使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得以暴露,通過改革化解深層次矛盾的要求更加迫切。今年以來,順應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觀需要,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進程明顯加快,通過改革激發市場活力、釋放增長動力、改善微觀環境。一是電煤、成品油以及天然氣等資源價格改革提速。二是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逐步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研究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等。三是積極推進資源稅、環境稅改革,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醞釀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計劃等。四是加快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以及資本項目開放等金融領域改革。五是已經連續下放和取消投資項目審批權,加快推進簡政放權的行政改革。此外,以加快戶籍改革、完善土地流轉為突破口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等措施也在研究之中。重點領域改革的提速,有助于破除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調整中的重大機遇,最終將轉化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形成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
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是一個汰舊迎新的過程。在傳統產業日漸衰落、落后企業不斷淘汰的同時,必將有一批新興產業和創新企業發育發長,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在經濟增速趨勢性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其實正在發生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有關專家提供了這樣一份“清單”:一是現代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相當活躍,近兩年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一直處于擴張期。二是中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效果凸顯,新的區域增長極逐步形成。一些資源型城市加快產業轉型,新的市場需求和后發優勢正在孕育積累。東部地區正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三是產業轉移促使要素流動,有利于矯正扭曲的市場價格和效益分布狀況,激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目前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能力有所增強,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也在逐步提高。
調整中的機遇正在變成現實。今年以來,新一屆政府堅持穩中有進、穩中有為,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響下,結構調整呈現出積極信號。
從區域結構看,中西部經濟增速在產業梯度轉移的作用下加速上揚。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其中東部增長8.7%,中部增長10.0%,西部增長10.5%。
從要素投入結構看,今年上半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了3.4%。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6%,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出2.3個百分點。能耗水平下降,雖有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更要看到也是結構調整的結果。
一些地方和企業主動調整的意識明顯增強。例如廣東省近兩年在調低經濟增速的同時,加快結構調整,既使外貿依存度明顯下降,又使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民營經濟的比例有所提升,形成了新型顯示、軟件、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等幾個年產值超千億元的新的經濟增長極。一些企業搶抓機遇,加大研發投入,加快調整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積極拓展市場,生產和效益狀況良好。
結構調整是一場攻堅戰和持久戰,會引發種種“陣痛”,但調整也是機遇,早調早受益。調整得越及時,就越能為經濟轉型發展贏得時間。事實上,那些見事早、行動快,能夠主動順應形勢變化,積極推進自主創新和產業轉型的產業和企業,已經收到了逆勢而上的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