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次國家用行政的鐵腕淘汰五個行業過剩產能,鋼鐵業首當其沖,鋼廠和鋼貿商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上海市鋼貿商會副會長、上海五波鋼結構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接受《...
“這次國家用行政的鐵腕淘汰五個行業過剩產能,鋼鐵業首當其沖,鋼廠和鋼貿商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上海市鋼貿商會副會長、上海五波鋼結構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日前,《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發布。《意見》提出,將有效地推進和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其中鋼鐵業作為產能過剩的大戶,將在未來5年壓縮8000萬噸的總產能。
對此,任慶平說這次國家動了真格,狠下決心,以行政手段,化解鋼鐵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這對于鋼鐵企業和鋼貿企業來說,都將面臨嚴峻考驗,是新的挑戰。
“淘汰鋼鐵落后產能,講了好多年了,也出臺了不少措施,可是產能越淘汰卻越增加。這是為什么,其中的原因很復雜。”任慶平說:說白了還是經濟利益在驅動,地方政府考慮稅收、GDP、政績,等等,助長當地鋼鐵產能的盲目擴張;而鋼鐵企業通過上項目,能夠拿到土地,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盡管鋼鐵主業不掙錢,但其它的副業可以彌補,比如拿到土地,可以搞房地產,或其它能掙錢的產業,取得綜合效益,因而鋼廠爭著上項目,導致這些年來,年年講淘汰鋼鐵產能,而鋼鐵產能年年在增長。2003年,鋼鐵產能約3億噸,調控10年,到2012年底,煉鐵產能9億噸,煉鋼產能9.7億噸。未來3年計劃新增煉鋼產能1.3億噸,如果這些產能全部建成,將擁有煉鋼產能11億噸,陷入了“越調越多”的怪圈。結果造成同質化的惡性過度競爭,鋼鐵產能集中度越調越低。
淘汰過剩的鋼鐵產能,僅僅靠市場調控,成效有限,必須用行政的手段,以鐵的手腕,改變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這次國務院發布《意見》明確,將遏制重復建設、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并要求及時公開化解產能嚴重過剩進展情況。《意見》還指出,要修訂并嚴格執行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對超過能耗限額標準和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水價等差別價格政策。
任慶平說,鐵腕淘汰過剩鋼鐵產能,對于鋼鐵企業而言,將步入一個“陣痛期”,未來幾年,鋼廠的日子更不好過,而對鋼貿企業來說,或將“痛上加痛”,日子比鋼廠還要難過,面臨重重壓力。
將具體體現在:
一是鋼廠融資難的矛盾凸現,會轉嫁到鋼貿企業。化解過剩鋼鐵產能需要一個過程,《意見》提出,未來五年重點推動山東、河北、遼寧、江蘇、山西、江西等地壓縮鋼鐵產能總量8000萬噸以上。與此同時,淘汰標準也發生了變化。此前,國家對鋼鐵行業淘汰落后的標準由高爐容積變為環保標準。嚴格執行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對超過能耗限額標準和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水價等差別價格政策。這樣一來,在化解和淘汰過剩產能過程中,鋼廠將面臨成本高、資金緊、融資難等諸多問題,特別是銀行,將對鋼鐵企業收緊貸款,尤其是一批環保不達標的鋼企,銀行不會輕易放貸。在這種情況下,鋼廠為緩解資金壓力,可能會提高鋼材價格,使鋼材價格“倒掛”現象不僅不能消除,還會日趨嚴重,鋼貿商進一步承受因價格“倒掛”造成經營虧損的壓力。再有,鋼廠將會借助鋼貿商的資金,如要求貿易商訂貨時一次性付清貨款(先付款后發貨),或讓貿易商墊資,等等,因此,在漫長的過剩產能化解過程中,鋼貿商將與鋼廠共同經受“陣痛”。
二是鋼廠加大直銷,將進一步擠壓貿易商的市場空間。這次國家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的措施是史上最嚴厲的,對鋼鐵企業的沖擊力也是最大的一次,一批列入淘汰落后產能的鋼廠以僥幸心理,想蒙混過關是不可能的。而《意見》加大了問責力度,納入政績考核,那么地方政府也就不敢違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敢于“唱反調”,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過剩的落后鋼鐵產能在本地繼續存在。這樣鋼鐵企業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陣痛期”中,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求得生存發展,在經營上將全力以赴,加大直銷、直供的力度,與鋼貿商爭奪市場。當地政府為順利實施化解過剩產能措施,促使鋼鐵行業加快轉型升級,將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的鋼材供給,直接交給鋼廠,幫助鋼廠渡難關。由此而來,鋼貿企業原有的市場被進一步擠壓,銷售渠道越來越狹窄,流通領域的“蓄水池”功能繼續被弱化。未來鋼貿企業的經營更加困難,生存危機更加嚴重。
三是隨著化解和淘汰鋼鐵過剩產能的《意見》實施,鋼貿企業的鋼材經營品種結構將發生變化。《意見》明確,堅持淘汰和退出落后產能,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鋼鐵、電解鋁等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基礎上,2015年底前再淘汰煉鐵1500萬噸、煉鋼1500萬噸。日前,工信部公布了首批19個行業淘汰產能企業名單。從鋼鐵行業淘汰落后企業名單中發現,大部分是中小型鋼鐵企業,他們多以生產普通線材、螺紋鋼等建筑鋼材為主,集中在河北、江浙、山東、遼寧、山西、江西等地區。因此,隨著建筑鋼材的過剩、落后產能的淘汰,建筑鋼材市場也將隨之發生變化,而目前鋼材貿易行業中,經營建筑鋼材的貿易商占絕大部分,如在上海地區,80%以上的鋼貿企業從事普通螺紋鋼、線材經營。這類鋼貿商對技術含量高的高性能專用鋼材,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無法適應,這部分鋼貿企業隨著《意見》的實施,受到影響和沖擊也會很大,迫使這批鋼貿企業調整鋼材的經營品種結構,順應市場的變化。
任慶平說,從上述這幾方面情況來看,《意見》的貫徹實施,對于鋼鐵企業和鋼材貿易商來說,都將受到很大沖擊,將帶來新的挑戰,鋼貿企業面臨的形勢同樣十分嚴峻,決不亞于鋼鐵企業。
那么,鋼貿企業如何應對挑戰,將危機變成機遇,求得生存和發展?對此,任慶平指出:鋼貿企業要認清形勢,順勢而為。這次國家下決心,動真格,化解和淘汰鋼鐵過剩產能,這是大勢所趨,在“去產能化”過程中,尤其是最近二、三年,是鋼貿企業的日子最難過的時期,被稱之艱難的“陣痛期”,能挺過去,求得生存,然后再考慮發展。這是因為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對鋼鐵行業的主要影響還是長期的,由此必將帶來鋼企的蛻變,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只要產能過剩問題能得到抑制,這對于鋼鐵行業的來說都是一大進步。同樣,對于鋼貿企業而言,經歷了淘汰產能的陣痛期之后,將迎來嶄新的市場環境。
任慶平說,就當前而言,鋼貿企業從求生存出發,必須調整經營策略,創新營銷模式,根據《意見》實施之后的鋼材市場環境變化,確定自身的市場定位。比如,《意見》提出努力開拓國內市場需求,適應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的需要,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消化部分過剩產能。推廣鋼結構在建設領域的應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資建設領域鋼結構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高發地區推廣輕鋼結構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推動建材下鄉,穩步擴大鋼材等市場需求。
“這里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未來的鋼結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是擴大內需的一大亮點。”任慶平說,推廣鋼結構在建設領域的應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資建設領域鋼結構使用比例,那么鋼結構所用的鋼材,比如各類型鋼、H型鋼、板材等,其需求量將會明顯釋放。而這類型鋼應用領域多,涉及用戶廣,僅僅靠鋼廠直銷是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這留給鋼貿企業的市場空間較大,而且鋼貿企業具有經營的優勢,能夠取得更大的市場占有份額,應成為鋼貿企業進行產品結構優化的重點。
任慶平還談到,《意見》在提出壓縮鋼鐵產能總量8000萬噸以上的同時,明確逐步提高熱軋帶肋鋼筋、電工用鋼、船舶用鋼等鋼材產品標準,修訂完善鋼材使用設計規范,在建筑結構縱向受力鋼筋中全面推廣應用400兆帕及以上強度高強鋼筋,替代335兆帕熱軋帶肋鋼筋等低品質鋼材。加快推動高強鋼筋產品的分類認證和標識管理。落實公平稅賦政策,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
《意見》所明確的這一政策導向,也給鋼貿商提供了很大的商機,是鋼貿企業求得生存發展的一條新路,鋼貿企業可以根據這一政策導向,在高強鋼筋產品的經營上下功夫。最近,住建部和工信部《關于進一步做好推廣應用高強鋼筋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400兆帕鋼筋推廣應用,加快500兆帕鋼筋推廣應用,各地要全面推廣應用400兆帕高強鋼筋,提高400兆帕高強鋼筋應用比例。各地應在400兆帕高強鋼筋應用較好的城市中,選擇項目,重點推廣應用500兆帕高強鋼筋,提高500兆帕高強鋼筋應用比例。
任慶平說,未來高強鋼筋的市場十分廣闊,而這一巨大的市場單靠鋼廠的直銷、直供是不能滿足成千成萬家用戶的需求,所以說《意見》給鋼貿商帶來的是挑戰,更是機遇,鋼貿商要善于應對挑戰,把握機遇,這就需要鋼貿企業不斷創新經營理念,順應化解、淘汰過剩產能這一潮流,使自己的營銷模式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從而贏得生存,求得發展。
“經過這一輪的化解、淘汰過剩產能,遏制新的產能擴展,到2015年,鋼鐵供需矛盾將逐漸得到緩解,處于平衡點,有利于鋼材市場的運行,屆時鋼貿企業的經營情況也將有所好轉。”任慶平說,從長遠看,《意見》的貫徹實施,對鋼鐵行業和鋼貿企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挑戰和機遇并存,積極應對挑戰,努力把握機遇,經受過“陣痛期”考驗和洗禮的鋼鐵企業和鋼貿商將迎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