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認為:“我相信2014年經濟會是樂觀的。”厲以寧指出,不要聽信境外唱衰中國論調,他們不掌握情況。近來,關于201...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認為:“我相信2014年經濟會是樂觀的。”厲以寧指出,不要聽信境外唱衰中國論調,他們不掌握情況。近來,關于2014中國經濟預期,出現了較為悲觀的氣氛。比如,英國《金融時報》2月7日就載文,羅列了“中國經濟三個待解難題”,即結構性改革成效、流動性持續收緊背后的信用風險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問題。還有,國內的知名地產人士王石認為,2014年中國經濟情況非常不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也在某年會上表示,中國經濟今年還會非常困難,如果央行大量印發鈔票,房價還會繼續上漲。顯然,與如上觀點相比,厲以寧的預期較為喜慶一點,樂觀一些。
筆者認為,2014年的中國經濟依舊深處國內外艱難且復雜的大環境,但既不會像境外唱衰中國論調說的那么悲觀,當然也并不會很樂觀;整體運行將顯得有點“悶”,但仍可保持穩定增長。
之所以說,2014年的中國經濟有點“悶”,主要在于未來中國經濟將面臨著重重挑戰,2014年經濟增長速度比上年或略有降低。另外,我們正在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其面臨的困難、阻力、風險可謂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越來越高,改革這塊“硬骨頭”啃得淺了沒味道,深了會有陣痛。
展望2014年,中國經濟有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亟待處理,影響經濟運行的不利因素恐怕更多地集中在諸如產能過剩、政策邊際效應遞減、潛在金融風險(比如地方債、房地產泡沫等)、以及可能更多地體現食品、用工及住房價格等方面的結構性通脹問題。換句話說,一方面“調結構”、“穩物價”任務繁重,特別是經濟的提質增效即使挑戰連連,但必須去做。另一方面還需在“穩增長”與“促改革”之間尋求一種前進式的平衡,經濟工作總基調依然是“穩中求進”,改革的推進還應是平衡、漸進的,但還必須是有突破,要有實際成果。比如政府職能的轉變轉型和推動市場化這兩大方面,改革在尋求這兩個方面的突破或將有較好的預期。去年推進的工商注冊登記改革、設立自貿區等都是很好的印證。
綜觀2012年,經濟結構調整進展尚不太大,比如投資方面,來自基礎設施、地產的投資對增長的貢獻多,而制造業投資卻呈下降狀態。2014年,舊有的投資動能和方式的后勁能有多大、還能有多強恐怕是一個問題。于是,2014年,我們應該多思考:怎么改變經濟回升動力主要仍是有賴于基礎設施投資為主,尋求并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2月10日的中南海座談會上,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對李克強總理直言民間資本進入部分行業仍困難,李克強總理也請工商聯評估民間投資“松綁”情況。促進民資這幾年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往往政策好看、效果不彰,根本性的問題恐怕就在于公平原則。假如不很好地激發民資投資動能,推進經濟成長的投資動力“轉方式”將難以轉好。此外,生產過剩是當下中國經濟一大主要矛盾,而造成生產過剩無非是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問題,并且之間也是動態變動的。產能問題牽涉面很多,有土地、水、大氣等環境污染問題,地方GDP政績觀、融資性過度進口、結構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有待進一步增強等等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需求層面。據報道,相關部門正醞釀推出新一輪“走出去”支持政策,以加強對國內產能過剩的對外轉移。產能向外轉移的確是不錯的方向,但要做好難度不小,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的大方向應該還是要放在國內。這比如新城鎮化怎么來更好地推動,服務業如何來加快發展,特別是金融業、消費電子業、物流業、醫療衛生等服務業怎么有序健康的推動。總之,中國經濟真正能轉入內需引領軌道,制造業產能矛盾就能更好地解決,與之同時,生產性投資也會持續得到促進和增長,進而更好地帶動中國經濟成長。
還有,不重視外需,2014的中國經濟恐將更“悶”。大力提升外貿質量,提高“中國制造”對外競爭力,讓中國外貿更好地由外延發展轉入內涵發展的轉型升級形態,中國經濟的將獲得強“支撐”。另外,經濟要突破“悶”境,上升還需靠科技創新。政府應強化市場價值導向,大力推動科技創新驅動,在科技創新戰略要運用好市場化原則,努力處理好驅動經濟、服務民生與企業和政府間的協同同進關系。改革創新新的科技體制機制,開創一條科技興邦創新富國的新發展路徑。
總之,2014年中國經濟仍將面對內外方面的挑戰,2014年同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促進經濟穩定成長與啟動全方位經濟改革兩條線同進。2014年經濟增長速度趨緩已成為多數共識,甚至運行進程還會有些“悶”,經濟景氣度恐不至于太差但也不會太高,可整體保持平穩增長應該問題不太大。事實上,前年、去年中國GDP增長率也在7.7%附近,即使低了一點點,規模和速度弱了一些,但成長的“質”更為重要。我們傾注了那些多心血,準備要下那么大決心和勇氣去推進改革,到底是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提升中國經濟的“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