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剛戴上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桂冠的中國經濟,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上。外有再度唱衰的聲音,內有下行壓力和風險挑戰,中國經濟如何破浪前行?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的新階段新使命?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
剛戴上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桂冠的中國經濟,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上。外有再度唱衰的聲音,內有下行壓力和風險挑戰,中國經濟如何破浪前行?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的新階段新使命?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和會外專家們進行了冷靜分析。——增速換擋期:頂住壓力保持經濟平穩發展
在裝備制造業摸爬滾打30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奇瑞重工總經理王金富,強烈地感受到市場形勢的巨大變化:工程機械行業銷售增速三四年內就從百分之二三十,落至現在的低于百分之十。
“工程機械與宏觀經濟高度關聯,我們企業真切感受到以往擴張勢頭明顯收縮,下行壓力較大。”王金富說。
企業家眼里銷售增速的下滑,在經濟學家眼里就是經濟潛在增長率下臺階,形象地說就是增速換擋期。而在今年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確保換擋不失速至關重要。
“支撐中國經濟以往高增長的勞動力、能源、外需等條件發生很大變化,潛在增長率明顯下移是正常的、長期的,要有充分認識,不能再用兩位數增長的思維習慣來看今天的經濟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說。
2010年,中國經濟增速最后一次達到兩位數,2011年回落到9%平臺,此后兩年均穩定在7.7%,今年將會如何?
“今年發達經濟體復蘇加快,但新興經濟體普遍困難,外需仍不樂觀。國內產能仍嚴重過剩,財政金融風險有所上升,房地產市場出現分化,下行壓力和不確定因素較大。為保就業、保民生,需要穩住經濟增速。”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副校長賴明勇認為。
頂住壓力、穩住增速,究竟靠什么?
“企業不能把未來總是寄托在政策刺激上,而是要把眼光盯在市場、用戶上。同時,宏觀政策也要把握好合理區間。”王金富代表認為。
一些代表、委員建議,今年宏觀政策要穩定預期、精準發力。要進一步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減輕企業負擔,繼續保持貨幣信貸對實體經濟發展的適度支撐,同時穩定外需,努力使經濟增速在7%到8%的新的合理區間保持穩定。
——轉型陣痛期:咬緊牙關爬坡過坎提質增效
“噸鋼利潤不過一瓶礦泉水錢,鋼鐵行業不能再走盲目擴張模式了!”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冷水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代富看來,轉型升級是急迫的、唯一的選擇。
冷鋼這些年不走盲目擴張之路,平均每年投入超過1億元用于技術改造、節能減排。通過延長產業鏈、發展多元化經營,在全行業普遍虧損情況下,去年實現利潤3億多元。
從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看,步入中等收入階段的經濟體,都面臨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等難題。二戰后世界上有六七十個經濟體邁入中等收入門檻,但只有13個成功躍升為高收入經濟體,成敗在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爬坡過坎階段。“高增長—高盈利”模式終結,正在倒逼企業深耕細作,但淘汰落后要付出代價,技術創新要承擔風險,政策支持和引導必不可少。
“國家應加大對調結構、轉方式的支持力度,比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采用信息化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科技創新成為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張韶春建議。
對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的桂冠,來自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的全國人大代表陳戌源保持清醒頭腦。他認為,貨物貿易未來發展空間有限,港口要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大規模物流中心,同時借助保稅物流園區開展以倉單質押等方式進行融資的金融服務。
——戰略機遇期:堅定信心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雖然面臨經濟增速換擋、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等新困難,雖然面臨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房地產市場分化等新挑戰,但中國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代表、委員和專家們的共識。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銅陵市市長侯淅珉說,中央已經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實現這“3個1億人”,可以說是釋放投資消費需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強大引擎。
抓住戰略機遇期,要靠全面深化改革來化解矛盾、激發活力;同時,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也是中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認為,今年有望在政府簡政放權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而從長遠看,改革是要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關系長治久安的根本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