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仍面臨不少突出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處于價值鏈低端,生產和經營效率不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質量欠佳,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中國機...
“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仍面臨不少突出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處于價值鏈低端,生產和經營效率不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質量欠佳,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朱森第認為,當前正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當前我國多數裝備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以發電設備為例,2013年我國發電設備產量1.2億千瓦,約占全球總量的60%,然而大部分產品處于中低端水平。
通過高端制造逐步縮小差距
“相比于以往的勞動力和低附加值‘走出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要提高出口水平,開創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這意味著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在某些高端領域尤其是電站設備,得到了國家的認可與支持。”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高端裝備“走出去”意味著推進國際化經營由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轉變,由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轉變,由主要獲取自然和市場資源向獲取自然、市場、技術和人力等多種資源轉變,由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和綜合解決方案轉變。
近年來我國裝備自主化邁上新臺階,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已完成布局,研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新興產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智能制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目前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占裝備制造業比重已超過10%。雖然我國已成為裝備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裝備制造業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研發設計水平較低,試驗檢測手段不足,關鍵共性技術缺失。二是基礎配套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基礎制造工藝落后,關鍵材料依賴進口。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四是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目前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率26%,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6~8個百分點。
在王計看來,今后十年,對于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提升來說,是最關鍵的十年。我國是制造業大國,這么多的就業都需要制造行業吸納,如果未來十年還不能培養創新能力,那么對于整個國家來說都存在很大的發展風險,到時候我們現在的制造水平也將會落入中低端。
高端制造需遵循“中國路徑”
我國經濟正進入中高速增長的轉型發展時期,面臨著與以往顯著不同的內外部環境。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給我國裝備制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但支撐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基本因素沒有改變,總體來看,發展的機遇大于挑戰。新時期必須加快推進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
“當前我國制造業必須實現四大轉變,即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朱森第說,在具體的轉型升級路徑上,我國裝備制造業應以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融合制造、超常態制造為落腳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制造業實現四大轉變、由大到強的重要路徑。
按照戰略部署,我國將分三步邁進裝備制造業強國陣營。到2025年,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入世界裝備制造強國第二方陣,部分優勢產業率先實現又大又強;到2035年,我國裝備制造業位居世界第二方陣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制造業強國;到2050年,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入世界裝備制造強國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裝備制造業強國。
“原始設計創新能力已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最大瓶頸。”王計說,當前,我國的制造水平并不比別人差,關鍵在原創性設計能力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接下來,國家需要為制造企業競爭力提升,創造更多的資源整合平臺、提供更多的創新提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