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開局總體平穩,一季度經濟增速處于年度預期目標范圍,但當前經濟工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壓力,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依然存在。按照部署,穩增長
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開局總體平穩,一季度經濟增速處于年度預期目標范圍,但當前經濟工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壓力,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依然存在。按照部署,穩增長仍是我國經濟發展頭等任務,但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堅持現有政策基調,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預期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下一步工作重點,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被放在第一位,促進消費也成為穩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家分析,促消費應該治標更應治本,鼓勵眼前消費的同時,也要完善保障制度,讓民眾形成長期消費的預期。
經濟發展開局總體平穩
會議認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開局總體平穩,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一季度經濟增速處于年度預期目標范圍,就業形勢總體較好,物價水平基本穩定,貿易收支狀況有所改善,財政收入、企業效益、居民收入狀況較好。
國家統計局4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4%,較去年全年和去年四季度7.7%的經濟增速出現回落。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鋼明表示,中央政治局對一季度經濟數據的評判,說明最高層對目前國內宏觀經濟的波動是持可接受的態度,這和他們此前對經濟增速的要求是一致的。
對此,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表示認同。他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這證明高層對7.4%的增速是謹慎滿意的態度。“換句話說,希望更高一點,但這個結果也沒有滑出預期范圍,處于相對健康良好的狀態。”
可喜的是,國內經濟結構呈現積極變化。會議指出,一季度我國第三產業增速持續快于第二產業,“兩高一資”行業增速回落較多,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農業發展勢頭良好,“經濟形勢總體符合宏觀調控和發展預期”。
會議還強調,當前經濟工作面臨不少困難和壓力,我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一些困難不容低估,潛在風險需要高度關注。
財政貨幣政策有微調空間
此次會議強調,要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其內涵,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預期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仍將穩增長作為首要目標任務。會議指出,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關系。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要堅持現有政策基調。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方面,大的基調保持不變,但不排除小的調整,也確實存在可以調整的空間。”袁鋼明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財政壓力仍然很大,一方面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國家仍安排了很大力度的投資;另一方面財政收入增速較前幾年有所下降,未來應該逐漸過渡為穩健的財政政策,在細的方面進行調整。
貨幣政策也存在調整空間。據央行4月15日發布的金融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16.07萬億元,同比增長12.1%,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1.2個和1.5個百分點,增速逼近12%的歷史最低點。
“貨幣不能過緊或過松、忽冷忽熱,應該保持基本穩定。”在袁鋼明看來,近期貨幣增速明顯下降,12%的增速并不合理,雖然目前CPI比較穩定,但P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連續兩年下降,購進價格下降幅度更大,部分品種甚至下降接近10%,這必然造成企業經營銷售困難,壞賬增加,經濟增長潛力和需求受到了壓力。
袁鋼明認為,這表明當前貨幣政策有點過緊,應該做出適當調整,有利于解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問題。“這種調整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向前試探性推進。”
給老百姓一個穩定預期
對下一步工作規劃,會議提出,要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
會議提出,將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繼續推進財稅、金融、價格、科技管理體制等改革;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進重大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裝備產業化,支持企業設備和研發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促消費仍然是穩增長的重要部分。會議透露,未來將出臺促進信息、旅游、體育、養老、健康服務業以及職業教育等領域發展的若干政策,促進居民擴大消費。
袁鋼明注意到,近期消費增速出現明顯下滑,其中商品零售額增速下滑更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081億元,同比增長12.0%,較去年、前年同期分別回落0.4、2.8個百分點;一季度,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28409億元,增長10.3%。
趙弘表示,目前消費兩大板塊中,住房消費多處于觀望狀態,汽車消費又由于限購的因素,其作為消費板塊重要內容已經被削弱了。另外,消費還牽扯到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這些配套制度不完善,造成居民“持幣觀望”、不敢消費的狀態。
袁鋼明指出,提高居民消費不僅要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費的環境、政策,更重要的是防止對抽走過多資金的房地產對消費產生壓力。“過高的房價局勢沒有扭轉,老百姓就沒錢消費,消費會更加萎縮、失血,中國經濟失衡將更加嚴重。”
“給民眾一個穩定的預期,才能促進消費。”趙弘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促消費應該治標更應治本,鼓勵眼前消費的同時,也要完善保障制度,形成長期消費的預期。
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
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第二個引擎
廣東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則表示,此次會議上中央已經非常明確要重視實體經濟。“如果不抓實體經濟,經濟將失去長遠的活力,如果不從結構調整做起,實體經濟是做不好的。”
陳鴻宇表示,對廣東而言,發展實體經濟的指導尤為意義深刻。“廣東的優勢不在于廣東已經有相當穩固的實體經濟的基礎,在下一步工作中,政府應當重點加以研究,針對新興產業出臺更加有效的扶持措施。”
陳鴻宇建議,各級政府應該將扶持實體經濟作為重中之重來抓,而不僅僅是關注大項目、大平臺。不僅要抓經濟增量,還要抓好存量。陳鴻宇表示,廣東當前的實體經濟已經有非常好的基礎,很多產業在全國居于首位,有一定的品牌效應。未來還要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廣東實體經濟存量的競爭力,為廣東經濟更健康的發展提供第二個強勁引擎。
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刺激內需與激發市場力量須并行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表示,整體看來,政策指向兩個重點:一是刺激內需,另外一方面是著重激發市場力量。
丁力表示,會議提出的加強就業、社保等民生重點工作,以及促進就業創業各項政策的完善等方面工作,集中到了一點上,都指向擴大內需,即“讓老百姓敢花錢”。“而對廣東來講,強調的是怎樣通過內源來發展經濟。內源是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本土企業,即實體經濟力量,另外一方面是市場力量。真正的當務之急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政府主導型轉變為市場決定型。這對廣東來講更有現實指導意義。”
丁力認為,從政府主導型走向市場決定型,最重要的是要把現在的激勵型財政轉換為公共服務型財政,讓事權和財權能夠最大限度的統一起來,著力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充分調動市場的力量解決效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