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11日表示,中國工業的“市場換技術”階段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應當進入科技創新的階段。按現有的方式繼續追求高...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11日表示,中國工業的“市場換技術”階段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應當進入科技創新的階段。按現有的方式繼續追求高速增長,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支撐,而且不可能集中力量轉變方式、調整結構,難免陷于惡性循環。如果不主動適應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和產業調整,就可能喪失新一輪發展機遇。“加快工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坐不住、等不得、誤不起,越拖回旋余地越小、代價越大。”李毅中在2011財新峰會做開幕主旨演講時說道。
李毅中認為,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里,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格局不會改變。理由是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鎮化,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離不開工業部門創造的就業崗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工業的支撐。
對于全球經濟形勢的判斷,李毅中表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全球經濟仍將處于動蕩,歐美等國經濟的持續衰退將對全球經濟復蘇造成深刻影響。如果沒有重大的科技創新突破,沒有實體經濟的重振,發達經濟體可能陷入較長期低迷,中國出口需求也將持續減弱。
以下為演講實錄: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很高興應邀參加2011財新峰會。此次大會的主題是“尋找真實的成長”,作為一個工業大國,談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就離不開對工業的探討。我在這里主要圍繞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問題,談幾點意見,和大家交流。
一、正確審視工業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快速發展,規模和水平明顯提高,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2010年,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已達49.3%。當前,社會對于工業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還存在一些說法。如有的認為,中國已經處于工業化后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導,工業發展不再需要國家引導和調控了。要清醒地看到,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重要階段,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正確審視工業的地位和作用。
(一)要從中國實際出發,高度重視實體經濟。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需要十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如果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工業化的標準是什么?例如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還是更高?顯然,我們不能用孤立的、靜止的標準去衡量,不能簡單地將工業化先行國家的標準套用于今天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中國。還需要把自主創新、生產力要素、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化、城鎮化等因素考慮進來。綜合各方面因素,可以說,中國仍處于工業化的加速期,中國雖然已是工業大國,但還不是一個工業強國,工業現代化的任務遠未結束。而且,國際金融危機中,美國、歐盟等工業化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表明這些國家也重新認識到了實體經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即使到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后工業化階段也離不開工業領域的充分發展與延伸。對于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2020年要實現小康社會,2050年要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實體經濟仍要有長足發展,工業現代化道路還很漫長。
(二)要認識到工業化對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動力作用。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鎮化,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離不開工業部門創造的就業崗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工業的支撐。農業現代化離不開工業,長期以來農村支援工業,為工業提供了廉價的土地、勞動力和農產品,現在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時候。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國防現代化,兩彈一星、“995工程”、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等離不開強大的現代工業。服務業的發展,也同樣依賴于工業發展。一方面,工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提高了就業人員收入,進而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工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也催生出大量研發、設計、營銷、物流、金融、信息等生產性服務需求,推動了服務業結構升級。因此,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里,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格局不會改變。
(三)要充分認識中國工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一是工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一些關鍵裝備、核心和關鍵技術依賴進口,自主品牌缺乏,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市場換技術”的階段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應當進入科技創新的階段。二是資源環境難以支撐。中國粗鋼、水泥、煤炭產量分別占全球的45.4%、50%和45.6%,但GDP只占全球的9.5%。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量達到32.5億噸標煤,即使今后每年新增消費控制在1億噸標煤,到2020年也將超過42億噸標煤。按照現有模式完成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顯然不現實。三是投資消費出口比例失衡。長期以來,工業發展過度依靠投資拉動,“十一五”期間投資年均增長25.5%,造成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地方負債增加、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發展的風險和隱患突出。外貿依存度高達50-60%,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大,抗風險能力低。四是東中西部發展差距大。近幾年有些地區差距有所縮小,但不少地區間差距仍在擴大。東部的工業發展離不開中西部地區的支撐,工業化必須是全國的概念。
二、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是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戰略選擇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范圍內經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總體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但各種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此消彼長,國際因素和國內因素相互影響,工業發展的形勢更加嚴峻復雜。從國際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全球經濟仍將處于動蕩,歐美等國經濟的持續衰退將對全球經濟復蘇造成深刻影響。全球投資、消費和國際貿易等將會保持相對較低水平,歐洲和美國債務危機的潛在風險依然難解,全球經濟復蘇將呈現緩慢、曲折的過程。發達經濟體重啟新一輪增長周期,需要重大的結構調整和新增長動力的出現。然而,美歐等國提出“再工業化”,實質性的調整并沒有發生,新能源、低碳、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等新興產業發展緩慢。可以說,如果沒有重大的科技創新突破,沒有實體經濟的重振,發達經濟體可能陷入較長期低迷,中國出口需求也將持續減弱。
從國內看,工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一是消費規模進一步擴大和消費結構升級還面臨著不少制約因素。城鎮化進程加快依然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但是,受生活費用上升、就業壓力增大、區域和城鄉間收入差距較大、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約,城市化需求潛力釋放面臨不少障礙。二是隨著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燃料動力等要素成本的全面、快速上升,中國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步削弱,亟待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此外,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挑戰,來自國際的碳減排壓力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三是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落后產能問題嚴重,規模經濟行業集中度偏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空間布局不合理等。這些既是當前中國工業大而不強的主要癥結,也是制約中國在新一輪全球經濟格局調整中占據有利地位的重要因素。
綜合以上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結構、要素成本、國際貿易等內外部條件正在發生快速變化,給工業化進程帶來深刻影響。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2%,均比去年有所回落。按現有的方式繼續追求高速增長,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支撐,而且不可能集中力量轉變方式、調整結構,難免陷于惡性循環。如果我們不主動適應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和產業調整,加快推動三次產業結構、工業結構、要素結構和經濟空間布局的優化升級,我們就可能喪失新一輪發展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快工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坐不住、等不得、誤不起,越拖回旋余地越小、代價越大。
三、要注意把握工業轉型升級中的幾個關鍵環節
(一)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一方面,工業轉型升級必須依賴于傳統產業所形成的技術積累、制造能力、產業組織等基礎支撐。另一方面,在取得重大技術變革的前提下,部分傳統產業也可能演變成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要積極應用高技術、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一是圍繞增加品種、改善質量、節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水平和裝備水平。二是加快對推動結構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以及成套集成技術的提升,大幅提高傳統工業的科技含量。三是推動企業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生產組織,按照專業化和分工深化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方式。
(二)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方向。要緊緊把握新技術革命所催生的全球產業升級趨勢,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要著力推進技術創新。加大對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政府在規劃、標準、政策方面的引導作用,加快新技術產業化進程。二要加快商業模式創新。在現代市場條件下,商業模式創新加速了新技術和新服務的引入和市場推廣。要加快發展專業服務業、增值服務等新業態,為新興產業產品、服務進入市場疏通渠道、搭建平臺。三要堅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業態給管理體制帶來挑戰,不少現有的管理制度也制約著新興產業的發展。比如,通用飛機的發展,離不開低空領域的開發;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化;節能環保產業也有賴于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的完善。四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隨著工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亟需大力發展面向工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必須圍繞制約產業升級的瓶頸環節,重點發展工業設計及研發服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軟件業、科技管理咨詢、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大力推進制造業服務化,支持大型裝備企業開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引導企業圍繞產品功能拓展,發展故障診斷、專業維修、在線商店等新型服務形態。
(三)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當前,信息技術、信息產品、信息資源、信息化標準等信息化要素,已在產品、裝備、管理、基礎設施、市場環境等各個層面廣泛滲透,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兩化”深度融合已成為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一要堅持把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切入點,推動信息技術在企業、行業各環節的集成應用,加快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同時,加快構建各行業“兩化”融合評價標準體系,發揮第三方機構作用,開展主要行業的全面評估。二要加大對“兩化”融合中共性技術開發、公共服務平臺和試點示范項目的支持力度,帶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產業發展,為“兩化”深度融合提供技術和產業支撐。三要深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交通、能源、物流、城市管理等領域的集成應用,加快基礎實施智能化轉型,為工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四要加快推進社會領域信息化建設。深化電子政務應用,支持就業、社保、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領域的信息化發展,完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
(四)推進各地差別化發展。我國東、中、西部情況迥異,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各地要根據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市場需求和產業狀況,選準各自的優勢產業,有針對性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差別化發展、錯位發展,防止和避免產業雷同、盲目發展。從調研情況看,實施差別化發展符合我國國情,是促進轉方式、調結構與保增長、惠民生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差別化發展需要差別化政策的支持,應涉及財政、稅收、金融、貿易、土地、產業等領域。就產業政策而言,一方面是對各地符合資源、環境、市場條件的特色優勢產業要予以足夠支持、鼓勵,對不符合的要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對需要支持的產業,在規模、技術等要素方面可適當放寬準入限制,而節能、環保、質量、安全等要素,必須設定統一嚴格的門檻,不能絲毫放松。當前,要將以上要求與“十二五”規劃制定實施相結合,落實到新建項目、技術改造中,落實到淘汰落后、兼并重組、節能減排考核、產業轉移、產業集聚等具體環節之中。
(五)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新世紀以來,我國大型企業堅持內涵發展與外延發展并重,規模與實力得到提升,經濟效益明顯改善,一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進入世界500強。與此同時,我國中小企業迅速成長,一大批優秀企業脫穎而出,中小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必須認識到,不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缺少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企業在自主創新能力、跨國經營水平、品牌影響力等方面,與世界領先企業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一些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不強,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公共服務機構能力不足,企業經營的法制、市場和政策環境亟待改善等。在推動大企業發展方面,要高度重視發揮大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的骨干引領作用,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突出大企業在產業網絡中的主導地位,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產業體系;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加快建立和完善引導企業跨國投資的政策和服務體系;引導大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要以小型微利企業為重點加強財稅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體系,增加財政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加快結構調整,支持技術改造,鼓勵東部中小企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以促進中小企業集群式發展和參與產業配套為重點,加快構建中小企業服務體系;著力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
(六)加快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集聚。隨著全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斷加快,產業轉移已經成為大趨勢。各地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也借助產業園區建設,加快了產業集聚步伐,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地方不注意實際情況,競相提出高優惠政策,盲目引進和承接與當地資源、環境、技術、市場條件不相匹配的項目。又比如,一些產業轉出地區,借機轉移落后淘汰產能。因此,亟需從國家層面,加強產業轉移指導和服務工作,促進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一是加快完善產業轉移的政策措施,編制出臺《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加強產業轉移中的環境和安全監管,嚴格禁止落后生產能力異地轉移和擴張。二是支持以現有工業園區和各類產業基地為依托,積極探索合作對接新模式,鼓勵通過要素互換、合作興辦園區、企業聯合協作,建設產業轉移合作示范區。三是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整合利用財政、土地、環保、產業等政策資源,把相關產業或產業鏈向園區集中,優化技術、人才、信息、資金等要素,提升企業節能、環保、質量、安全、裝備等技術經濟水平,推動產業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
當前中國工業化進程正在邁入新的階段。盡管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依然難測,國內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少挑戰,但中國經濟仍在保持平穩增長。我相信,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世界經濟格局加速調整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工業通過加快轉型升級,一定能夠在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實質性進展,為中國工業化進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