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銷售額高居世界機床行業第一的沈陽機床集團,近年來將普通產品外包出去代加工,投入更多精力加大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介紹,公司準備將生產工人由原來的70%逐漸減少...
銷售額高居世界機床行業第一的沈陽機床集團,近年來將普通產品外包出去代加工,投入更多精力加大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介紹,公司準備將生產工人由原來的70%逐漸減少至50%,將更多優勢人員派上市場一線;同時向營銷人員充分授權,讓生產圍著銷售轉。展示中國制造最新成就的第13屆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正在沈陽舉行。一批行業領先的高速、精密、節能、智能的新技術新設備集中亮相,而參展的企業在介紹產品性能的同時,更著力將企業的前期研發和售后服務作為賣點重點向客戶推介。
“通過向客戶提供高品質的診斷、維修服務,企業不僅獲利豐厚,而且客戶更加信任了。”參展的沈陽鼓風機集團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當前中國經濟換擋減速,裝備制造業陷入困境背景下,本次展會傳遞出中國制造向“微笑曲線”兩端發力的信號,通過做強創意設計、銷售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帶動制造業升級轉型,進而占領價值鏈制高點。
第13屆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共吸引了中外企業832家參展,其中世界500強企業和跨國公司超過60家。為尋找制造業轉型方向,本次展會特意舉辦了中國國際裝備工業設計論壇,探討創意設計對中國制造還有多大的提升空間。這意味著在產業價值鏈底端徘徊多年的中國制造業,開始意識到“重質量、輕設計”的誤區。
“國內很多企業一提到產品品質,思維仍停留在將產品做得堅固牢靠、經久耐用的階段,而對設計、創意并不注重。”浙江大學國際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應放天教授說,因為缺乏靈動的外觀、新穎的功能,工業品給人“傻、黑、粗、笨”的印象,自然賣不出好價錢。
中國制造到底短腿在哪?很多人認為是科技創新,而應放天卻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科學家發明了電爐絲,可以賣到3塊錢;有人將它設計成電爐子,可以賣到30元;設計成電飯煲,可以賣到300塊錢;設計成可以定時、預約、控制軟硬度的智能電飯煲,賣上千塊錢……在整個過程中,核心技術只有發明電爐絲這一項,而設計卻帶來了更高的附加值。
蘋果公司沒有自己的原始創新技術,而是將各種已有技術、功能整合到一起,很快征服了億萬用戶。小米手機也沒有自己的生產車間,通過產品設計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沈陽國度真愛工業設計公司總經理趙曉彬看來,很多產品不需要大的技術革新,通過設計整合一些新功能,滿足人們對工業品便捷性、趣味性、體驗感、個性化的需求,結果獲得了巨大成功。
“就拿東北老工業基地來說,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技術能力,但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創意、設計思維的欠缺,直接影響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趙曉彬說。
中國制造業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如今已2.2萬億美元的附加值,產業規模高居世界首位。但是按照制造行業通行的“微笑曲線”理論,中國制造仍集中在曲線底部的“加工、生產”環節,在曲線兩端,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環節的附加值較高,卻恰巧是中國制造的短板。
東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凱教授介紹,過去幾十年中國靠低價勞動力優勢,靠高能源、高資源消耗,靠環境污染換來制造業大發展的路徑,如今已經不可持續,亟需重塑產業模式,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傳統的制造業模式為‘推式生產’,即企業生產什么,用戶就是用什么。”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陳贊說,而隨著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競爭加劇,倒逼企業以市場和客戶為中心,采取以需求帶動的“拉式生產”。“制造企業向下拓展完善服務,正好適應了這一需求,”他說。
事實上,政府也已意識到了中國制造在新形勢下的轉型需求,近期連續出臺產業新政。今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提出要支持基于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需求的設計應用研究,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推動工業設計服務領域延伸和服務模式升級。
而在8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中,工業設計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國家規劃了多條措施加以扶持。其中就包括盡快將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擴大到服務業全領域,研發設計企業可享受15%的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的優惠稅率,加快落實生產性服務業用電、用水、用氣與工業同價等實質性支持政策。
“很多企業已經有了提檔升級的意識,隨著扶持政策逐項落實,相信中國制造將加快生產方式轉變的步伐,向制造強國堅實邁進。”長江學者、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林木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