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出爐,7%的GDP增速緊緊守住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參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每月談”的專家4月15日表示,雖然數據顯示了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但與整體目標基本...
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出爐,7%的GDP增速緊緊守住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參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每月談”的專家4月15日表示,雖然數據顯示了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但與整體目標基本一致。如果政策得力,中國經濟下半年有望實現企穩回升。中國正處于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折的關鍵時刻,要注重培育新經濟的發展動力。要素成本上升是經濟放緩的根本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劉偉表示,一季度7%的增速合乎這一階段經濟的特點、內在邏輯和政策目標。“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CPI如果降到2%以下,要警惕出現通縮。嚴格意義上的通縮有GDP和CPI兩個負增長,而第一季度GDP為正增長。CPI雖在統計2%的警戒線以下,但也是正消費品價格。”
“今年經濟增長預期7%左右,通貨膨脹率3%,加入上限3.5%,從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情況、企業效益情況來看,經濟增長率如果不超過8%,估計通貨膨脹率3.5%這個速度超不過。”劉偉表示。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更關注一季度的環比數據。今年一季度GDP環比增速為1.3%,據此推算GDP的環比折年率為5.2%—5.3%。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目前經濟下行的壓力非常大。在他看來,很難說主要是因國際環境不好影響出口,還是因為房地產不景氣,或者降息不夠、資金成本太高所致。根本原因在于當前中國要素成本越來越高,不少行業利潤空間被擠壓,產能過剩導致擴大投資動力的缺失。
他分析稱,當前經濟下行是政策資源轉移到培育新經濟板塊所帶來的階段性結果,是結構調整開始找到良性方向的必經階段。“我們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現在傳統產業比重太大,新經濟的比重還沒有大到足以挑大梁的時候,當前中國經濟出現一定減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經濟下行到回升的過程中,要堅持宏觀調控的區間管理,爭取做到調速不失速,絕對不能在短期內出現大幅度下滑。”
對于經濟前景,范劍平認為今年下半年經濟企穩和小幅回升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油價慢慢企穩,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會慢慢回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見底,企業就要開始補庫存,當成千上萬的企業由去庫存變成補庫存,就會使經濟回升。“這次PPI下跌時間非常長,前面去庫存越徹底,未來補庫存反彈的力度也會越有利。”從去年以來,定向寬松不斷加大力度。去年9月底是上一輪利率上升的最高點。如果9個月以后經濟見底,今年前一段的政策效應在下半年穩增長的作用會顯現,這需要一個過程。房地產穩定、降低電價減輕企業負擔等政策,對下半年經濟企穩回升都有好處。
調結構、促轉型是關鍵
投資方面,劉偉認為,長期來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創新是促進企業擴大投資的方向,短期來說,要在地方政府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給地方政府新的資源和明確新的預期。針對消費需求疲軟,要從供給創造需求的角度,把供給的安全、標準問題管好,真正刺激消費需求。只要把財政收入和支出、貨幣價格和數量的松緊搭配政策系統設定好,中國經濟就能保持長期穩定增長。
范劍平認為,首先貨幣政策調整應該有前瞻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降息的空間是存在的,而且早降早主動。現在的問題就是擔心寬松以后,錢會不會又跑到產能過剩的行業,或者又去做與實體經濟無關的事。必須把銀根的放松和引導資金流向的政府調控方式改革結合起來,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把寬松的資金用到發展新經濟、支持科技創新、支持民生、關系未來發展后勁的基礎建設方面。”
范劍平看好未來中國經濟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前景,“中國人口的數量紅利雖然減弱,但人口質量紅利還有很大空間,每年畢業六七百萬的大學生質量紅利,可以通過產業升級慢慢發揮出來。這正是創新驅動所需要的。”中國廣大的市場也為創新型企業提供了試錯的機會和回旋的余地。
“我去唐山看鋼鐵企業,覺得不行了,但是去武漢看光電子,去江蘇看數控機床,看到很多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機器人產業,這些企業訂單飽滿,恨不得天天加班加點。”在調研時看到冰火兩重天的企業生產景象,讓范劍平感受到經濟加速轉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