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全球耐火材料工業面臨著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呈現產量降低,企業重組,競爭加劇,研發創新力加強,服務用戶的意識和能力增強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耐火材料的主要用戶工業如鋼鐵、水泥、...
近年來,全球耐火材料工業面臨著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呈現產量降低,企業重組,競爭加劇,研發創新力加強, 服務用戶的意識和能力增強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耐火材料的主要用戶工業如鋼鐵、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等工業的技術和管理進步導致耐火材料的消耗下降,同時對耐火材料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新的苛刻要求。另一方面,這些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向耐火材料提出了降低價格和消耗、保持和提高使用壽命的要求,致使耐火材料企業不但要降低原料和生產成本,還要以更大的投入加快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耐火材料品種則緊緊圍繞用戶工業的發展要求,實現長壽命、節能、環保和多功能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耐火材料的年總產量在2300萬噸左右,而產能卻在3500~4000萬噸。近3年來,中國耐火材料的年總產量逾1000萬噸,且穩中有升,占了世界總量的約一半。與日、美、歐洲等國相比,可謂“風景這邊獨好”。所以如此,主要是我國的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和經濟建設強勁的內需(如西部開發、西氣東輸、西電東輸、南水北調等)拉動所致。例如我國鋼產量從1996年首次突破1億噸以來,穩居世界第一且一直攀升, 今年將超過2億噸, 并且可望在今后幾年仍會繼續增長。水泥、有色、玻璃、陶瓷、石化等工業也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其次是近年來我國耐火材料的出口也在加大步伐。2002年耐火制品出口達64萬噸,而耐火原料出口每年保持在300~400萬噸。2003年上半年耐火制品的出口量已達38萬噸,全年有望突破75萬噸。
全球耐火材料工業總體形勢的一些特點概述如下。
1) 總體供大于求,局部供不應求
全球耐火材料總體上是供大于求,其中我國與獨聯體國家尤甚。這種狀況在今后若干年內無望改變。然而局部區域也存在供不應求的現象,如中東地區、伊朗、土耳其以及東南亞和非洲一些國家。這些地方由于經濟建設(有的是戰后重建)的需要,鋼鐵、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等工業正在或即將蓬勃發展, 而本土缺乏耐火原料資源、缺乏技術和裝備,進口耐火材料是必然的補充。
2) 全球化的理念增強
若干年前,許多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出于本民族工業的利益或政治的原因,在采購耐火原料或產品時,往往存在本地化、國產化的理念。而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全球化的理念逐漸加強,采購耐火材料時已突破地域和國度的限制,主要考慮的是產品的質量以及性價比,而不必非本地化或國產化不可。用戶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使“地方保護主義”受到遏制。這無疑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體現,使許多耐火材料企業和用戶企業受益。同時競爭也趨全球化,而非區域性。
3) 兼并重組形成新的格局
與其他工業一樣,近年來世界耐火材料工業也經歷著兼并重組的結構變化,兼并收購風靡全球。競爭力弱的一些中、小企業瀕臨破產、倒閉,競爭力強的企業則正在強強聯合,不斷壯大,有的已有壟斷之勢。以總部在奧地利的RHI集團公司為例,在過去的幾年里已收購、兼并了六家跨國的大型耐火材料公司,形成了2000年銷售收入達16億美元的世界耐火材料工業的第一大腕。其他還有Cookson公司、S. Gobain公司等也相繼在近幾年內完成兼并重組,形成2000年銷售額分別為12億和10億美元的大型跨國公司。我國耐火材料工業也已面臨著結構調整,雖然進展較慢,但勢在必行。去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588家國家大型工業企業中的6家耐火材料企業(營口青花集團公司、海城西洋耐火材料公司、海城華宇耐火材料集團公司、海城峰弛耐火材料總公司、太原剛玉特種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和洛陽耐火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多數是在重組中脫穎而出的。但它們的年銷售額都在1億美元以下,目前的規模尚不足以與國外的大公司相提并論。可以說,我國耐火材料的現代企業結構僅初見端倪。
4) 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步伐加快,能力增強
耐火材料工業的技術進步與其用戶工業的技術進步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受用戶工業尤其是鋼鐵工業技術進步的驅使,近年來耐火材料的新原料、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裝備可謂層出不窮,主要體現在:(1)越來越多的新型的、高性能的人工合成原料被開發出來,為高性能耐材的研制和應用奠定了基礎。(2)不定形耐火材料在整個耐火材料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以日本為最盛,其不定形耐材產量占整個耐材的比例目前超過60%,在鋼鐵工業用耐材中不定形耐材占70%以上。(3)氧化物和非氧化物復合的耐火材料增多。繼20世紀70年代將石墨引入耐材而刮起一股“黑旋風”以來,近年又出現了含塞隆(Sialon)、阿隆(Alon)、金屬相的復合型耐材。(4)新的成型和燒成工藝。如用澆注料制成各種預制件,氮化反應燒成等。(5)簡單化、機械化、高效化的新型筑襯施工方法。如自流澆注、噴涂、濕式噴射、預制件的采用等。(6)功能型、環保型耐火材料增多。不少耐材不但能耐高溫,還具有諸如透氣、防堵塞、凈化鋼水等功能。含鉻、瀝青或其它有害揮發分的耐材正在被取代。( 7)先進的生產和施工設備。如高噸位等靜壓機、造粒設備、高溫窯、高效攪拌機、泵送和噴射設備等。
耐火材料技術進步和創新步伐的加快體現在企業對研發投入的增大,產品升級和換代的周期縮短。研發工作正在由經驗“炒菜式”的做法向著基于理論和模型的指導轉變。耐火材料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在我國已由過去的以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為主變為以企業和產學研結合為主。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耐火材料的年總產量在2300萬噸左右,而產能卻在3500~4000萬噸。近3年來,中國耐火材料的年總產量逾1000萬噸,且穩中有升,占了世界總量的約一半。與日、美、歐洲等國相比,可謂“風景這邊獨好”。所以如此,主要是我國的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和經濟建設強勁的內需(如西部開發、西氣東輸、西電東輸、南水北調等)拉動所致。例如我國鋼產量從1996年首次突破1億噸以來,穩居世界第一且一直攀升, 今年將超過2億噸, 并且可望在今后幾年仍會繼續增長。水泥、有色、玻璃、陶瓷、石化等工業也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其次是近年來我國耐火材料的出口也在加大步伐。2002年耐火制品出口達64萬噸,而耐火原料出口每年保持在300~400萬噸。2003年上半年耐火制品的出口量已達38萬噸,全年有望突破75萬噸。
全球耐火材料工業總體形勢的一些特點概述如下。
1) 總體供大于求,局部供不應求
全球耐火材料總體上是供大于求,其中我國與獨聯體國家尤甚。這種狀況在今后若干年內無望改變。然而局部區域也存在供不應求的現象,如中東地區、伊朗、土耳其以及東南亞和非洲一些國家。這些地方由于經濟建設(有的是戰后重建)的需要,鋼鐵、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等工業正在或即將蓬勃發展, 而本土缺乏耐火原料資源、缺乏技術和裝備,進口耐火材料是必然的補充。
2) 全球化的理念增強
若干年前,許多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出于本民族工業的利益或政治的原因,在采購耐火原料或產品時,往往存在本地化、國產化的理念。而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全球化的理念逐漸加強,采購耐火材料時已突破地域和國度的限制,主要考慮的是產品的質量以及性價比,而不必非本地化或國產化不可。用戶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使“地方保護主義”受到遏制。這無疑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體現,使許多耐火材料企業和用戶企業受益。同時競爭也趨全球化,而非區域性。
3) 兼并重組形成新的格局
與其他工業一樣,近年來世界耐火材料工業也經歷著兼并重組的結構變化,兼并收購風靡全球。競爭力弱的一些中、小企業瀕臨破產、倒閉,競爭力強的企業則正在強強聯合,不斷壯大,有的已有壟斷之勢。以總部在奧地利的RHI集團公司為例,在過去的幾年里已收購、兼并了六家跨國的大型耐火材料公司,形成了2000年銷售收入達16億美元的世界耐火材料工業的第一大腕。其他還有Cookson公司、S. Gobain公司等也相繼在近幾年內完成兼并重組,形成2000年銷售額分別為12億和10億美元的大型跨國公司。我國耐火材料工業也已面臨著結構調整,雖然進展較慢,但勢在必行。去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588家國家大型工業企業中的6家耐火材料企業(營口青花集團公司、海城西洋耐火材料公司、海城華宇耐火材料集團公司、海城峰弛耐火材料總公司、太原剛玉特種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和洛陽耐火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多數是在重組中脫穎而出的。但它們的年銷售額都在1億美元以下,目前的規模尚不足以與國外的大公司相提并論。可以說,我國耐火材料的現代企業結構僅初見端倪。
4) 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步伐加快,能力增強
耐火材料工業的技術進步與其用戶工業的技術進步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受用戶工業尤其是鋼鐵工業技術進步的驅使,近年來耐火材料的新原料、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裝備可謂層出不窮,主要體現在:(1)越來越多的新型的、高性能的人工合成原料被開發出來,為高性能耐材的研制和應用奠定了基礎。(2)不定形耐火材料在整個耐火材料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以日本為最盛,其不定形耐材產量占整個耐材的比例目前超過60%,在鋼鐵工業用耐材中不定形耐材占70%以上。(3)氧化物和非氧化物復合的耐火材料增多。繼20世紀70年代將石墨引入耐材而刮起一股“黑旋風”以來,近年又出現了含塞隆(Sialon)、阿隆(Alon)、金屬相的復合型耐材。(4)新的成型和燒成工藝。如用澆注料制成各種預制件,氮化反應燒成等。(5)簡單化、機械化、高效化的新型筑襯施工方法。如自流澆注、噴涂、濕式噴射、預制件的采用等。(6)功能型、環保型耐火材料增多。不少耐材不但能耐高溫,還具有諸如透氣、防堵塞、凈化鋼水等功能。含鉻、瀝青或其它有害揮發分的耐材正在被取代。( 7)先進的生產和施工設備。如高噸位等靜壓機、造粒設備、高溫窯、高效攪拌機、泵送和噴射設備等。
耐火材料技術進步和創新步伐的加快體現在企業對研發投入的增大,產品升級和換代的周期縮短。研發工作正在由經驗“炒菜式”的做法向著基于理論和模型的指導轉變。耐火材料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在我國已由過去的以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為主變為以企業和產學研結合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