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中全會剛剛結束,大家都在深入學習領會。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克服下行壓力下緩中趨穩。我想,我們必須認真把握當前工業經濟運行走勢和存在問題,努力實現企穩向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
“五中全會剛剛結束,大家都在深入學習領會。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克服下行壓力下緩中趨穩。我想,我們必須認真把握當前工業經濟運行走勢和存在問題,努力實現企穩向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要同時發力;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開展互聯網+行動,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日前在福建舉行的2015中國(龍巖)專用車發展論壇上表示,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促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至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實施《中國制造2025》,開展“互聯網+制造業”行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努力實現工業經濟企穩向好
李毅中表示,在“新常態”下,當前工業經濟運行有以下特點:一是增速繼續下降,但降中趨緩趨穩;二是企業盈利狀況下降,但有所改善;三是投資增幅回落較大,但結構調整持續推進。今年1~8月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8.2%,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3.3%。
李毅中指出,當前工業經濟下行壓力仍在加大,尚未見底。今年1~9月,工業增加值增幅為“十二五”以來最低,虧損企業20%。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連續43個月負增長,8月、9月-5.9%,進出口下降7.9%。制造業用電下降0.4%,鐵路貨運量下降10%。
企業效益有所改善,但利潤增長并非來自主營業務。4、5兩個月利潤由負轉正,但90%的增量靠投資收益。9月末工業企業應收款上升8%,產成品存貨上升4.9%,遠高于主營業務收入1.2%的增幅。
地區和行業差距拉大,分化明顯。大多數東部、中部及重慶、貴州等19個省(市)工業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國平均值,少數省負增長。近三分之一的省區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負增長。
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投資意愿不強。降準、降息措施,尚未真正傳導給實體經濟企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前期股市劇烈震蕩,影響投資和消費。
李毅中指出,從初步分析看,當前工業經濟增長明顯放緩,但總體處于合理區間,結構調整取得進展。然而,下行壓力仍在加大。經過多措并舉,四季度能否觸底回穩仍難確定。分析當前工業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要高度重視、有效應對。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加快培育新興產業要同時發力
李毅中指出,當前我國經濟處于“舊力漸弱、新力將生”的交替期。所謂“舊力”,指的是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多數產能過剩,在市場緊縮的時候效益下滑,亟待提質增效升級。所謂“新力”,是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近幾年來,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正加速發展,顯示出巨大的活力和動力。高科技產業增加值增幅始終高于工業增加值增幅5個百分點,投資增幅快4個百分點,利潤逆勢上揚。但問題是,總體上高新產業增加值只占12%。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仍不足以彌補傳統產業回落。五中全會《建議》強調,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兩臺發動機,必須同時發力,不可偏廢失衡。
李毅中指出,技術改造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美國、西歐在上世紀50年代工業化前后非常重視技術改造。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采取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措施,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在技改方面,各級政府部門要抓規劃、頒布目錄、發布信息、給予政策支持。企業要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技改水平:首先要加強研發設計投入,推進成果轉化。其次要對標達標綠色低碳、提質創優,全面提升技術經濟指標。五中全會《建議》指出,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同時要整合生產要素,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淘汰落后,創新模式,提升資本質量與增值能力。
李毅中指出,要加快培育積極發展新興產業,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要盡快掌握發展新興產業必需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新技術是新產業的靈魂。目前我國必需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只掌握50%。必須建立完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研發投入,下功夫抓好三個層面的科技攻關。即國家層面17項重大科技專項、行業共性技術攻關、企業層面技術創新。既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也要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作用。制定好實施好全國、地區、行業規劃,實行“差異化”發展。從實際出發,科學制定實施各類經濟政策和市場規劃。適時制定發布標準規范,盡量采用國際標準。改革阻礙新興產業發展的不合理體制機制。做到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互為促進。傳統產業為發展新興產業提供了技術、裝備、人才、品牌和市場。新興產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接入傳統產業,則推動了更新換代。但是,發展新興產業從源頭上就要注重與信息化深入融合,建立在高起點上。發展新興產業要十分注重生產性服務業的配套、服務、支撐功能。核心技術轉化為產業基礎工藝,需要科技服務。工業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值,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智慧交通保障供應鏈、銷售網,現代金融提供安全便利的融資條件。
開展“互聯網+”行動 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李毅中指出,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但是,我國制造業身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重振控制制高點,發展中國家低成本進入搶占市場的雙重擠壓。《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從制造業轉型升級,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到邁入制造強國,必須實施《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主線是“兩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互聯網+”是重要行動路徑。“互聯網+”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改造、優化、提升被“加”的產業;二是用互聯網的理念、思維創造新方式、新業態,策劃設計產業的發展愿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這兩個手段,已應用集成到相關行業的各環節。
德國工業4.0提出了工業智能化的新概念,值得借鑒。簡單地說,企業內部運用物聯網實現物理單元與智能控制的組合,全社會運用工業互聯網實現產業的互聯互通互動,社會資源得到優化組合。互聯網與消費、服務融合已取得明顯成效,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還要深入推進互聯網與工業、制造業的跨界融合。多年來,工業領域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兩個IT)融合取得成效,但是,在深入推進“互聯網+”時,與工業制造業的跨界融合更為復雜,難度更大,任務更重。網絡經濟、實體經濟的融合表現為行業、企業的融合。實現改造優化提升的行業、產業、企業應該是“互聯網+”行動主體,應主動擁抱互聯網、自我變革。互聯網企業在參與這場聲勢浩大的歷史變革中要發揮獨特作用,同時也要發展壯大自己。電信企業要加強網絡、終端開發,提供技術裝備保障。各類企業要實現跨界融合、協同互動、改革創新,而不是互相顛覆。
李毅中強調指出,我國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互聯網+制造業”更具重要的戰略意義。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實現工業化既是重點任務之一,又是全面小康的支撐。在實現工業化這個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中,“互聯網+制造業”理當是最具有戰略意義的行動舉措。國務院已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11個方面的專項行動。其中“互聯網+制造業”與其他專項行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將帶動和輻射到經濟、社會多個領域。具體來講,“互聯網+制造業”包含了數字化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社會化服務型制造等四方面內容。
無論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都要大力培育發展智能制造。培育智能制造要掌握五個關鍵點:一是數字化研發設計,要推進仿真模擬、三維描述、高速運算、大數據信息工具;二是電子信息技術嵌入產品,提高質量、功能和附加值,特別是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三是制造設備數控化,推廣高檔數控機床、智能工業機器人、3D打印增材制造等;四是制造過程智能控制,實現本質安全、柔性生產;五是企業內部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務流程,使制造廠成為智能工廠。
社會化服務型制造也包含四項內容:一是運用工業互聯網發展監測維護、售后服務,實現產品全壽命周期服務;二是發展智能物流、智能倉儲、電子商務,降低流通成本,擴大市場占有率;三是“用戶”參與產生眾包、眾創、眾籌、眾投等新業態;四是提供研發設計、信息軟件、綠色環保等社會服務,為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積極采取措施 確保汽車產業平穩增長
李毅中表示,汽車工業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相結合的典型,我國汽車工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2009年開始,我國汽車產銷量位居全球第一。我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汽車產業體系,產品系列較完備,乘用車自主品牌占40%。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市場量占全球首位。汽車產業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從2001~2012年汽車工業增加值復合平均增幅高達20%。
今年以來汽車工業進入了下行通道,有喜有憂。一是產銷量增幅明顯回落,細分車類,商用車產量下降11.8%,其中貨車下降13.3%。二是汽車工業增加值增幅下滑,利潤下降。1~9月只有5.2%,利潤下降3.9%。這兩個新情況是多年沒有過的,應引起高度重視。在增速增量明顯回落的同時,汽車工業結構調整出現了積極變化,如1~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增加2倍和2.3倍;乘用車自主品牌占比回升到40.9%;SUV和MPV車型銷量大幅增長,分別為46.7%和8.2%。
為遏制產銷下降,工信部和發改委提出了擴大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建議。如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按5%征收購置稅,加大黃標車等老舊汽車淘汰力度,新能源汽車不限購、不限行等,這些措施有的已經實行。
李毅中認為,我國汽車產業仍有較大市場潛力,在三、四線城市仍有廣闊市場,高端化、個性化、輕量化、低碳化、智能化需求愈加明顯。與國際先進水平比差距較大,針對我國汽車工業的差距,我們應在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創建優秀品牌,研制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實現輕量化、低碳化、個性化、智能化,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國際競爭力,趕上和超過國際先進水平,與《中國制造2025》相吻合,我國一定會邁入世界汽車制造強國。
專用汽車承擔著專門運輸或專門作業的任務,品種多達500余種,當前年產量達150萬輛左右,在工程作業,在冶金、造船、采礦、油田等工況用車,在能源、化工等專門運輸,在商業物流、城市服務等方面,有廣泛的特殊用途。除通用技術外,對機械、電子、液壓、自控及GPS技術有更高要求,以滿足安全、節能、環保和高效的特殊要求。雖然當前經濟下行導致工程類專用車產量下降,但物流類專用車產量上升。高端化、個性化的需求更有潛力,對質量品牌的要求更加迫切,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