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服務型制造是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發展服務型制造是重塑我國制造業價值鏈,推動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以產業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發展模式創新為兩翼,促進“互聯網+”制造業、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互動發展,將為早日建成制造強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奠定堅實基礎。
本篇文章,我們摘取服務型制造領域的權威專家部分觀點,看看專家們如何看待服務型制造。
專家們如何看待服務型制造?
朱森第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名譽主任、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工信部智能制造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原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服務型制造是以制造與服務的融合為主體的制造業,與用戶工藝結合,以用戶實現價值為目標。企業發展服務型制造要抓住互聯網、大數據、個性化、強相關、解決方案五大關鍵詞。
五大關鍵詞具體表現為:充分利用互聯網泛在、便捷的特點,熱情擁抱互聯網;利用存在于制造業和客戶中的大數據發現規律,開拓洗業務;以大批量定制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把握服務型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間的強相關關系,從產品制造商轉變為解決方案提供商。
黃群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中國制造業“轉型”而未“升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制造業服務化或者服務型制造發展程度不夠。其中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就是以往存在的技術瓶頸。比如,在信息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制造企業很難監測自家設備的運營狀況,也很難掌握個體用戶對產品的使用狀況。但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逐步成熟和產業利用,使這些都成為可能,極大地推動了制造業的服務化轉型,新商業模式、新業態的創新層出不窮。
當前,我國制造行業也已經涌現出一批在服務型制造方面做得比較好的企業,但總體相比還相差較遠。在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國情下,這直接影響了我國制造業效率的提升,進而影響了我國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和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增長率。
由于產品的復雜性帶來的對服務需求的增加以及價值中心向服務環節的轉移,驅動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不斷加快服務化發展,將拓展服務業務作為其提升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方向。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從而對個性化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消費者購買商品已經不再滿足于實物產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對產品系統中的產品形體(包裝、外觀設計、品牌等)、產品的附加價值以及從中獲取的心理滿足等越來越關注。隨著顧客需求服務屬性的不斷增強,以客戶為導向的制造業企業不得不改變“裸產品”的現狀而發展“服務包”,從而走向“服務化”。
與此同時,企業為了實現提高市場占有率的目的,逐步加強了研發設計、定制化服務、系統解決方案、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服務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服務性要素的投入,并通過營銷模式創新促進了服務型制造的發展。
石耀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制造+服務”是推動中國制造業的系統性變革。從生產方式看,制造業將呈現出高端化、數字化、個性化、共享化、綠色化等趨勢;從產業組織方式看,將出現網絡化、平臺化、分散化、扁平化的趨勢;從商業模式看,將從以廠商為中心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體驗和個性成為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和利潤的重要來源;從價值鏈來看,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為使價值創造過程服務價值將帶來全球制造業價值重構;從競爭格局來看,歷史悠久的大型企業長期占據價值鏈高端的時代即將過去。“而這些都為我國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發展創造了條件。
我們對當前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要有清醒的認識。在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服務、服務外包、融資租賃、第三方物流等制造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要重點加以推進。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制造業服務化轉型。
汪應洛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未來,發展服務型制造,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中國制造2025》總體部署要求,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全球科技革命的新機遇和制造強國戰略的新要求,以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為導向,以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為手段,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此外,政府重在營造發展環境,引導和鼓勵市場主體瞄準制造業價值鏈高端環節,加快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推動服務型制造向價值化、專業化、協同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在實現制造強國戰略進程中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劉世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服務業和制造業未來會高度融合,這將成為一個大趨勢。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的進步,為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提供了更多機遇。“在這個大趨勢下,不論你身處制造業還是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都要做好準備,抓住機會。”
一種觀點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服務業,制造業的重要性已經下降。這種觀點不符合實際,并且很危險。雖然當前我國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服務業比重上升,甚至超過工業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但是制造業仍然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還是要發展制造業。
當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制造業和服務業各自獨立,這個看法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服務業所包含的內容較多,其中就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即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它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生產性服務業得到相應發展,服務業和制造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不能把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割裂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