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得益于油價穩步上漲,全球海洋工程裝備運營市場延續溫和復蘇態勢,裝備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行業繼續優化整合。但同時市場新造需求依舊有限,“接單難”“交付難”“盈利難”持續困擾企業。
運營市場:裝備供應過剩之勢趨緩
2018年,國際原油價格延續2017年下半年以來的攀漲勢頭。海上油氣開發的增加使得裝備新租需求持續加大。以鉆井平臺為例,從數量上看,2018年上半年,全球新租數量達到115艘(座),同比增長11%,是2016年同期的2.6倍,超過2014年同期的87艘(座);從租約總時長來看,2018年上半年,累計達到940個月,也較2015年和2016年出現明顯增長,但是,由于船東不愿被低租金鎖定,新租租期普遍較短,導致累計租期不如2014年同期,也這反映出目前市場仍處于復蘇初期。
隨著海上油氣開發活動的增長,裝備需求量也隨之攀升。截至2018年6月,全球鉆井平臺在租數量達到477艘(座),較年初增加28艘(座);海工輔助船在租數量達到3412艘,較年初增加220艘。
總體來看,2018年以來,全球海工裝備供應過剩之勢逐步緩和。截至6月,鉆井平臺市場利用率為70%,較年初增長4個百分點;海工輔助船利用率為74%,較年初增長5個百分點,這也是鉆井平臺和海工輔助船利用率自2016年年中以來首次雙雙突破70%大關。
建造市場:裝備建造依舊整體低迷
盡管運營市場出現較為明顯的回升,但裝備建造市場依舊整體表現低迷。2018年上半年,全球累計成交各類海洋工程裝備36艘(座)、53億美元,以金額計,同比下滑約23%,仍延續2017年以來的成交水平。雖較2016年明顯提升,但依舊處于歷史低位。
海工船方面,非油氣用途海工船訂單成為主角,上半年成交量推升至26艘(座),合計14.8億美元,占據上半年全球海工裝備成交總量的28%,同比增長約14%。其中,海上風電、海上工程施工、海上救助打撈等非油氣用途船型累計成交18艘(座),合計11.6億美元,占海工船成交總金額的近八成。
鉆井平臺方面,盡管市場過剩形勢嚴峻,但由于新建平臺價格極低,部分船東考慮借機升級優化船隊結構,同時受新技術新設計驅動,少量訂單正在孕生。上半年,吉寶遠東船廠承接1座半潛式鉆井平臺,合同金額為4.25億美元,這是2016年年中以來全球首座鉆井平臺訂單,也是2014年年底以來全球首座半潛式鉆井平臺訂單。
未來走勢:產業低迷難以徹底消除
作為海工市場的核心驅動因素,國際油價受全球供需改善、庫存消減、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短期內仍將保持相對高位。預計隨著美國原油產量和出口量的進一步增長,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增產逐步落實,油價存在回落的可能,但下滑幅度將極為有限。相對高位的油價和大幅壓縮的開發成本將一起支撐海洋油氣開發活動的進一步增加,帶來更多的裝備需求。同時,考慮到市場兼并整合帶來的老舊裝備出清,運營市場供需關系將繼續改善,利用率將繼續抬升。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市場仍未完全走出供應嚴重過剩階段,短期內租金水平難有實質性反彈。
受制于供應過剩和手持訂單規模龐大,短期內,鉆井平臺和油氣用途海工船新造需求微乎其微,以浮式生產平臺和非油氣用途海工船訂單為主的訂單結構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延續。盡管浮式生產平臺新訂單可觀,但是由于門檻較高,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進入,中小型企業難以受益。同時,更多企業的加入將不斷加劇浮式生產平臺領域競爭,壓低訂單利潤水平。因此,對于建造企業而言,未來一段時間仍是創傷愈合期,“接單難”“交付難”“盈利難”等現象難以徹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