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業是工業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具有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的顯著特征。
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我國工程機械產業向高端制造業邁進的步伐不斷加快。
在2019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開幕的前一天,由國際經濟組織亞太總裁協會發起主辦,長沙市政府聯合主辦,長沙市會展辦、亞太財富經濟咨詢中心承辦的首屆全球高端制造業大會正式開幕。
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財富》世界500強、《福布斯》全球2000強、全球高端制造業500強、全球產業投資100強、全球產業創新100強、全球投資公司5000強等企業的負責人,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國際著名投資家金融家等出席大會。
法國前總理為長沙點贊
長沙成為國際企業的理想選擇
本屆大會基本主題為“經濟高質量 生活更美好”。大會特別關注全球裝備制造、智能制造、工程機械等行業,以及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軌道交通的綠色時代等前沿話題。大會同期還召開了全球高端制造業尖端技術、項目發布會,推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汽車、柔性混合電子等領域的科技項目。
“我去過中國很多次,看到中國的發展非常好,GDP從2005年到2018年增長了近5倍,這首先歸功于中國的改革,以及領導者們將中國打造成世界強國的雄心。”在大會開幕式上,亞太總裁協會全球主席、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在視頻致辭中表示,變革已經成為了全球化的推動力,如今中國高端制造業面臨的全球環境風險與機遇并存,這也將對世界發展帶來影響,在過去的15年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和重要參與者。
多米尼克·德維爾潘還特意提到了長沙,他表示,長沙在工程機械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未來將引領全球化的發展,長沙也逐漸成為許多著名國際企業在中國發展的理想選擇。
高端制造業發出長沙宣言
長沙有望成為高端制造聚集地
會上,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著名國際經濟學家鄭雄偉發布了《全球高端制造業長沙宣言》。
鄭雄偉在宣言中表示,長沙作為中國中部戰略重點城市,也是中國高端制造業重要中心城市,正在積極打造世界級高端制造業產業集群。“我們希望,全球高端制造業大會與中國長沙制造業升級發展相得益彰,今天我們因為大會而了解長沙,更希望明天因為長沙而想到全球高端制造業。”
在主題演講環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龔波、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美國約翰迪爾工程機械中國區總經理郎云、印度塔塔信息技術服務中國區首席制造業咨詢官孟博浦、德國思愛普集團中國區首席智能制造專家郭智麟、美國亞馬遜AWS大中華區首席數字化轉型官張俠等世界500強或中國500強企業代表,分別圍繞高端制造業闡述觀點。
演講之后,大會還召開了由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副主席、法國前總統參謀長克里斯汀·加諾主持的全球高端制造業尖端技術與項目發布會,以及由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副主席、荷蘭前教育科學及文化內閣大臣、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安妮特·奈斯安女士主持的全球高端制造業大會圓桌會議。
嘉賓訪談
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著名國際經濟學家鄭雄偉:
高端制造業是培育新動能的方向
“我們舉辦全球高端制造業大會,主旨就是為企業服務、為區域服務。”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著名國際經濟學家鄭雄偉向記者表示。他認為,目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而高端制造業對于中國來說,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補短板、尋求新經濟增長點的方向,從全球來看,高端制造業還是體現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我們希望通過最高層面的產業合作交流,為全球高端制造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機遇、新的平臺。”鄭雄偉表示,本屆大會在長沙舉辦,將是一個十分愉快的歷程。長沙市委市政府的開放精神和遠見卓識,讓他由衷敬佩,相關工作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讓他無比感動。
鄭雄偉表示,對于長沙而言,高端制造業是增強競爭力的有力抓手,在現有產業的基礎上,長沙還可以開辟一些新的產業形態,讓整個產業鏈更完善。
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副主席、荷蘭前教育科學及文化內閣大臣、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安妮特·奈斯安:
長沙的發展讓我感到震驚
“12年前,我丈夫和我第一次來到長沙;12年后,長沙的發展變化讓我感到震驚,今天的長沙,我已經完全認不出來了。”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副主席、荷蘭前教育科學及文化內閣大臣、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安妮特·奈斯安女士告訴記者,當她從深圳坐高鐵抵達長沙的那一刻,她就對長沙取得的成就充滿贊賞。
“19世紀屬于英國,20世紀屬于美國,我認為21世紀是屬于中國的。”在談到國際貿易問題時,安妮特·奈斯安直言,西方要迎接這種新的發展趨勢,“我們面臨了一些困難和挑戰,需要找到一種在未來共享世界的力量。”
如何實現這種共享?安妮特·奈斯安闡述了對于技術轉移的一些思考。“我們可以用很多模式,比如說制造業大會,大家一起討論,形成全球技術標準,然后通過平臺,讓全球參與者在這個技術轉移當中受益。”
她建議,高端制造行業可以在長沙成立一個機構,作為全球技術的提供者和分享者,“我們應當自愿進行技術轉移合作,建立國際關系,同時也要保護每個國家的利益,積極參與其中的國家將會有一個非常令人期待的21世紀。”
美國約翰迪爾工程機械中國區總經理郎云:
以智能化系統實現效率最大化
世界500強企業約翰迪爾公司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工業公司之一。約翰迪爾工程機械中國區總經理郎云告訴記者,早在40多年前,約翰迪爾就來到了中國。
在上世紀80年代,約翰迪爾公司有幸成為第一家向中國農機行業轉讓農機制造技術的外國農機制造商。目前,約翰迪爾在中國約有2000名員工,共建有5家工廠,100多家經銷商遍布全國,同時擁有先進的產品研發中心、龐大的國內采購網絡、完善的銷售和售后服務體系以及便捷的零件支持及設備融資服務。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知識快速更迭、技術不斷創新的年代,即將到來的5G讓我們的數據實時采集和處理變成可能,機器甚至可以自我學習和自我判斷,并采取相應措施。”郎云表示,在工程機械領域,許多智能化技術仍然處在很前沿的階段,而沒有很好地應用在施工現場,“我們希望通過約翰迪爾的智能管理系統,讓設備從單兵作戰模式轉化成聯合作戰模式,以此讓作業效率最大化,同時降低作業的成本,并最大限度地確保施工人員安全。”
“雖然約翰迪爾是中國人的老朋友,但是在工程機械方面,我們2013年才開始進入中國市場。”郎云說,此次大會規格高、規模大,世界50強來了一半,“我們也希望借助本次活動,尋找合作機會,大家一起努力,幫助我們的施工管理者和實施方實現效率最大化。”
德國思愛普集團中國區首席智能制造專家郭智麟:
制造企業要做“敏捷公司”
“這幾天與很多國外專家交流,他們對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印象深刻,不論是出行還是購物。”對于中國經濟近年來的表現,德國思愛普集團中國區首席智能制造專家郭智麟認為,制造業可以幫助中國的數字經濟更上一層樓。
郭智麟說,過去3年他們分析了200多個中國的智能制造項目,發現目前中國制造業做得最廣泛的是設備監控,也就是設備的數據收集,但光有監控設備和淺層數據是遠遠不夠的。
郭智麟告訴記者,德國工程院曾出了一個工業4.0的成熟度模型,它會把企業按工業4.0發展從1級到6級分成多個等級,“其實我們現在大部分企業做的項目,以及追求的目標,可能還是第3或者第4階段。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級別當中。”郭智麟舉例說,現在有個概念叫“敏捷公司”,德國工程院成熟度模型中也提到了這個詞。
什么是“敏捷公司”?“就是從問題的發生到問題的解決,這個時間越短,企業的敏捷程度就越高。”郭智麟介紹說,問題是多變的,可能是市場變化,也可能是設備問題等等。現在中國很多企業已經可以通過監控搞清楚問題是什么,下一步要解決的就不單單是發現問題,還要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智能化技術去作決策和判斷,這也是智能制造未來的方向。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詹純新:
把產業生態文明歸入發展邏輯鏈
“我想無論是大會的主題,還是長沙宣言,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和思想都是支撐制造業發展最為寶貴的財富。”在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詹純新看來,制造業不僅直接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也為社會貢獻著工業文明的精神財富。“兩者的耦合構成了當今工業文明的一種發展狀態。”
詹純新認為,產業生態文明與產業發展同步,是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產業高度不僅取決于技術設備的程度,也受制于產業文明發展的程度,如果說技術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硬實力,那么產業生態文明就是制造業發展的軟實力。
“以工程機械行業為例,我們走出國門,進行資源整合,成為一個有國際競爭力的大行業,但是從產業生態文明的高度來衡量,仍然存在著軟硬實力不同步的現狀,從根源上探究,其實是少了一個產業生態文明的長期歷練和涵養。”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詹純新的觀點是,要把產業生態文明歸入產業發展的邏輯鏈,重新考量企業自身利益、社會責任、企業發展的關系,重新考量個體原始商業本能、產業和諧和社會利他的關系,補齊短板,軟硬同步,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需要我們更加尊重品質、遵守規則、敬畏市場,共塑全新的產業生態文明,促進全球高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共鑄人類美好家園。”詹純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