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繼去年年末三部委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時隔半年,工信部以通知形式開始啟動行業準入申請,根據該《通知》要求,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受理本地區多晶硅企業準入公告申請,并...
日前,繼去年年末三部委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時隔半年,工信部以通知形式開始啟動行業準入申請,根據該《通知》要求,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受理本地區多晶硅企業準入公告申請,并將核實意見和企業填報材料上報。工信部將在組織專家并委托相關檢測機構對申報材料復核、檢查后,會同有關部委以公告形式發布符合準入條件的多晶硅企業名單。業界普遍認為,此《通知》的發布,是我國多晶硅項目審批將要“開閘”的重要信號,同時也為國內啟動光伏應用市場準備了條件。
據了解,多晶硅產品被視為微電子和光伏產業的根基,其屬于技術密集型產品,該產品被廣泛應用于化工、冶金、機械、電子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品中,早期是半導體的主要原材料,而今,則發展成為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太陽能電池產業的重要基礎原料。多晶硅產業在我國前幾年發展迅猛,但在2009年9月末,因國務院一直抑制產業過剩、重復建設的文件(業內俗稱38號文),行業發展停滯了腳步,同時被扣上“產能過?!焙汀案呶廴尽钡拿弊?。
事實上,經過1年多的市場變化,昔日高污染和產能過剩的說法仍需商榷。據工信部調查顯示,多晶硅生產本身并不是高污染行業,但在生產過程中若沒有做好循環生產及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就極有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據專家解讀,多晶硅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四氯化硅的副產品,該物質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其回收成本過高,因此,將會導致許多中小型企業根本無法回收。但對于大型、正規生產企業而言,若能實現全封閉管理,則能實現零排放。
與此同時,從海關總署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進口多晶硅數量就達到2.1萬噸,占國內總需求55%;而2010年,每月同比增長均在100%以上,截至去年10月,報送數量已超3萬噸。而我國目前共有370家光伏企業,而多晶硅企業則只有80余家。2010年,我國多晶硅產量雖占到全世界18%的份額,但根本滿足不了國內的產品需求。而因受“38號文”的影響,導致許多中小型企業停產,甚至瀕臨倒閉。綜合影響之下,一邊國內部分企業發展受阻,一邊連續推高了國內多晶硅價格,最重要的則是因國內供求失衡,導致依賴進口,令國際廠商受益頗多。用一位企業負責人的話評價國內行業局面就是,企業和投資者望著大好的市場,守著空廠房和未開箱的設備欲哭無淚,看著國外巨頭賺得盆滿缽滿。的確,此前也有測算數據顯示,受“38號文”制約,國內產業遭受的市場損失在1000億元以上。而今年,多晶硅需求缺口仍在10萬噸上下徘徊。
伴隨著去年底準入標準的出臺以及日前準入申請的展開,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多晶硅項目將重現曙光,同時,"38號文”或許也將會解禁。記者從準入條件中了解到,針對新立項的多晶硅項目,要求太陽能級項目每期規模要大于3000噸/年,半導體級項目規模要大于1000噸/年。太陽能級項目,綜合能耗必須小于200千瓦時每千克。在環保方面,除水循環利用率≥95%以外,在廢水、廢氣、固體廢物、噪音等方面,也必須符合相應的環保標準。據參與制訂準入標準的業內人士此前向媒體透露,目前國內近50家企業中,能達到產能標準的只有25%,即使是已經備案并準備建設的項目,與準入標準比照,將有一半無法通過審批。
記者發現,基于多年來國外對我國多晶硅生產技術上的刻意封鎖,使得我國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在硬件設備方面達不到準入條件。
而企業數量上可能的受限,與市場需求量又產生了矛盾。據2010年數據顯示,基于全球光伏產業急速增長,拉高了當年對多晶硅產量的需求,使得當年全球產量高達16萬噸,比2009年增長52%。在產量企業排名前5中,中國最大生產商保利協鑫入圍,但僅排第三,冠、亞軍被德國和美國公司占據。而前5名企業產量總和卻占去了全球總產量的60%。
而從全球光伏產業來看,5月中下旬,瑞士和德國政府分別公開表示將降低國內核能發電,甚至給出了“棄核”時間表,雖然分析人士認為此說法“表態”成分高于實際操作,但也間接說明了全球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趨勢。從國內從“38號文”到項目申報審批工作的啟動,短短一年半的變化中不難看出,這么快速的轉變,已明顯表現出國家整合多晶硅產業、扶持光伏產業發展、踐行環保節能理念的綜合調控態勢。正如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所言,這意味著中國光伏產業將進入一個健康、有序發展的軌道,利于大型多晶硅骨干生產企業做大、做強。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