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細細,花香縷縷,大地春回,萬象更新。
滿載著“十三五”的累累碩果,努力奮進的中國已整裝待發站在“十四五”開局的起跑線,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收官亦是開局,起步即是領跑。置身于新的歷史交匯點、穩健步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如期進入全國“兩會時間”。
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這份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全面勾勒中國未來發展藍圖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在轉型升級關鍵期,開創新發展格局的行動指南。
切實減負 激勵創新 新機遇下拓展新思路
回首剛剛走過的2020年,中國交出了一份世界矚目的成績單: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惟一實現經濟正增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這其中,中國汽車產業也成為中國經濟實現逆勢增長的中流砥柱。2020年,中國新車產銷量已連續12年蟬聯全球第一。
“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經濟和中國汽車,正從容不迫地投身“十四五”開局,在轉型與升級、提質與增效中迎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
把握新機遇,需要拓展新的發展思路。政府工作報告公布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GDP增長6%以上,單位GDP能耗降低3%左右。這預示著,經濟增長并不單純追求更高增幅,而是力圖穩扎穩打,著力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確保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為了加快國民經濟綠色發展進程,報告提出了單位GDP能耗降低目標。中國汽車產業在助力GDP增長、穩就業、降能耗等方面,無疑都扮演著“領頭雁”的重要角色。
多管齊下切實為市場主體減輕負擔,多措并舉激勵企業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和亮點。持續推進減稅降費、簡政放權,以及加大力度激勵創新和研發投入、擴大有效投資,都將直接或間接惠及汽車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新的結構性減稅舉措,確保市場主體應享盡享。近兩年,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政府對企業的減稅降費力度持續加大。從2019年力度空前的制造業增值稅稅率下調,再到去年免征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增值稅等舉措,汽車業都從中受益。此前,包括車輛購置稅改為中央地方共享稅以及消費稅征收后移等汽車業稅改方案也在業內引發熱議。未來,科學推進汽車行業稅費改革,將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激活產業和市場潛力。
在簡政放權層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準入改革,明確將推進汽車、電子電器等行業生產準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提上日程。這將有利于進一步打破汽車行業從生產準入到流通管理各環節存在的多頭管理亂象。
告別規模至上、數量至上的傳統思路,必須將高質量、高效率發展真正落到實處。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了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著重強調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并明確提出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的政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利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并鼓勵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有所建樹。經過多年的沉淀和積累,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也涌現出一批在全球汽車產業活躍度頗高的、優秀的、自主創新能力日漸增強的中國車企。以開放的格局,堅持自主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是中國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曉明表示,根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定調,今年應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的元年。“展望未來,汽車產業應在傳感器、電池、汽車操作系統等方面取得創新突破,進一步提升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從研發、生產制造到消費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各環節打造一個完整、科學、優異的產業創新體系。”他說。
在擴大投資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擴大有效投資。何謂有效投資?就汽車產業而言,有效投資一定是在補短板、促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發展新動能方面能夠發揮關鍵作用的選項。而有效投資的目標則是以精準的投資促進產業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促開放 穩消費 新形勢下構建新格局
站在承前啟后的歷史節點,中國汽車在變革與創新中,投身全球汽車產業大變局,在踏上轉型升級新征程的同時,中國汽車產業需要認清新形勢,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構建新的發展格局。
政府工作報告中,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及穩定和擴大消費等內容與汽車產業在新形勢下如何構建新格局息息相關。在對外開放層面,我國將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外貿外資穩中提質,積極有效利用外資,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汽車產業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者。2018年中國汽車產業啟動了新一輪外資股比放開政策,根據政策要求,在5年內分3階段放開外資股比,到2022年,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外資股比限制。中國汽車產業的升級與可持續發展不可能在“閉門造車”中實現,而是在高水平對外開放所構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達成。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汽車的全球化之路將繼續提速,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步子也將邁得更加穩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表示,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中國汽車產業需要繼續把握對外開放的有利時間,加快推動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除了穩定增加汽車(新車)消費外,還專門針對取消二手車交易不合理限制,加強停車場、充換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加快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等內容提出了相關目標和要求,旨在通過汽車全生命周期的規范化管理,營造更加完善、可持續的汽車消費環境。
“汽車是帶動消費升級的‘火車頭’、主力軍和頂梁柱,為此汽車產業一定要提高產業升級能力和水平,為消費者提供更符合消費升級需求的汽車產品。”付于武說。
減碳脫碳 強鏈補鏈 新挑戰下啟動新對策
變局中開新局。展望“十四五”,中國汽車產業將在遵循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以更高的水平和效率精準夯實汽車全產業鏈的韌性。在把握新機遇、挖掘新潛能的同時,也將迎接更嚴峻的新挑戰、完成更艱巨的新任務。
碳達峰、碳中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口中的高頻詞。在碳中和的目標下,未來加大力度發展新能源汽車、支持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產業升級方向更加明確。與此同時,加快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等舉措,也將成為達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抓手。
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認為,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大考,必須早規劃、早行動,推進能源轉型、推動綠色發展。而實現能源清潔化和交通電動化,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保障,加快電化學儲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于達成碳中和目標、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提出,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應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她建議,制定氫能的國家級頂層設計,完善標準法規;引導加大氫燃料電池基礎科研投入,突破核心材料和關鍵部件的技術瓶頸;加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能力,鼓勵多手段降低推廣成本;加強優質資源協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針對產業鏈、供應鏈的突出問題,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優化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繼續完成“三去一降一補”重要任務。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有效銜接。當下,中國汽車產業在產業鏈和供應鏈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仍有一些短板和“卡脖子”問題亟待突破。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表示,提高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增強國內汽車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關鍵。他建議針對高技術門檻汽車芯片,要推動設立整車、系統、芯片重大聯合攻關專項項目,構建需求驅動的協同創新鏈。
“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解決芯片問題,加強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建設,堅持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解決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長期和短期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建議,制定國產車載芯片技術路線發展綱要,明確車載芯片國產化率發展目標,加大芯片產業鏈建設,成立芯片創新發展平臺。從標準、規范、人才、技術層面給予芯片行業、零部件行業與整車行業支持,強化產業生態融合。
真正的汽車強國,必定有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高度韌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作為支撐。化解供應鏈風險,優化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必須從標準、規范、人才和技術等層面打破現存亂象,全面增強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和抗沖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