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相比,近日公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把“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提到了更加顯著的位置。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比發現,“十四五”規劃綱要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基礎上,增加了“深入”二字,提出“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并把原本列在第二十二章的內容提前到了第八章。
與此同時,在“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首次提出了“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而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的主要目標之一“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則不再出現。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告訴第一財經,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主線。沒有制造業的支撐,雙循環的鏈條轉不起來。因此,“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之后,我國接下來還會密集出臺一系列加強制造業的相關政策,包括金融和貸款政策,以推動供應鏈“小齒輪”民營企業以及外資等向制造業的發展。
制造業比重處于下降狀態
當前中國制造業比重正處于下降狀態,并且降幅跟其他國家相比明顯過快,2016年中國制造業占經濟的比重峰值達到32.45%,隨后出現了波動中的趨勢性下降,2019年降至27.17%。
在2020年11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透露了上述信息。
他提出,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意味著制造業的生產增速要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這個在我們國家既是必須的,也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此前在出席國新辦組織的吹風會時也提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去制造業化或者說是去工業化?!?/p>
他認為,過去幾年中國制造業比重下降過快。因此,“十四五”期間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發揮制造業的創新效應和產業關聯,帶動經濟高速發展,是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黃群慧表示,理論上講,隨著國民人均收入提升,制造業比重會逐漸下降。但如果制造業比重下降過快,服務業又不能很好地帶動經濟,而是由一些低效率產業替代制造業,就可能讓經濟面臨風險。
黃群慧分享的數據顯示,日韓德等國人均GDP為3萬~4萬美元,制造業比重普遍保持在20%以上,德國近年甚至提出制造業比重達到25%;中國目前人均GDP僅在1萬美元左右,制造業占比從2017年的30%以上下降到了28%左右。
究其原因,王志軍覺得,這其中存在一定的客觀性。隨著產業分工水平不斷提高,制造業中的非制造環節不斷分離出來,形成了服務性產業,所以制造業占經濟的比重會出現結構性下降。
他以集成電路為例稱,該產業發展初期包括了設計、制造、檢測、封裝,這四個環節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統計都列入制造業,但隨著技術發展,這四個環節獨立成了四個產業,其中設計和檢測成了服務性產業,這樣真正列入到制造業統計范圍內的只剩下制造和封裝。
不過,王志軍表示,需要正視的是,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還未結束,產業鏈、供應鏈處于中低端,而且不完整,斷點和缺陷很多,工業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在王志軍看來,中國制造業比重出現過快下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與虛擬經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這樣的結構性矛盾導致近來中國制造業從業人數和資金流入都呈現放緩甚至是下降趨勢,這和中國仍處在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階段并不相稱。
如何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針對國際國內環境,‘十四五’規劃綱要對服務業和制造業的措辭有所變化,實際上是順勢而為的選擇。”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第一財經表示,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人類經濟社會進化,過去十年中全球制造業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一直在漸進下降,中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實際上是一個相對強勢的總量目標,并不是某種“擔心”,而是一種逆流而上的“信心”。
根據他的觀察,除了總量目標,中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更加強調了“質量”目標,即進一步集中資源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實際上,過去幾年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始終是高于制造業整體,表明這種“保量增質”的政策思路始終在貫徹執行并對中國經濟結構優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工信部在2020年底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公布的數據,2016~2019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7%,由20.95萬億元增至26.92萬億元,占全球比重達到28.1%;數字經濟規模年均增長16.6%,由22.6萬億元增至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對第一財經稱,在疫情的背景下,全球供應鏈受到影響,對中國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服務業的產值也受到了較大影響,這讓制造業的根本性作用以及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上的主導作用愈加凸顯。再疊加貿易摩擦等因素,中國越來越認識到制造業的核心地位,并在“十四五”規劃中把制造業和科創相聯系,作為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重要方向。
程實認為,中國制造業體量連續11年居全球首位,是中國經濟長期崛起的基石。同時,制造業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雙循環”新模式構建的根本,雙循環的首要任務是暢通內部大循環,一系列產業行業層面卡脖子問題的解決,根本上都需要制造業的全面自主可控與能力提升。
放眼全球,王志軍表示,國際上有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成功經驗,最突出的就是德國,“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近30年的時間,德國制造業占經濟總體比重穩定在23%左右的水平,也有數據說是20%左右的水平,在金融危機變動過程中,曾出現了暫時的波動,但是其后穩定性非常強”。
目前,德國對于制造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只增不減。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提出,到2030年德國工業產業占經濟比重要提高到25%,在現在的比重上進一步提高。
邵宇表示,要實現中國供應鏈的完整以及用自主可控的技術替代進口,就必須把短板補起來,同時對長板加大投入,即讓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制造高點擁有話語權的資本。只有兩者結合,才能真正加強中國制造業和供應鏈。另外,加強供應鏈和科創之間的有機互動,把創新立足于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才能讓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
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全球產業鏈已經自然從過去的單中心(美國)模式漸次轉化為三中心模式,中國、歐洲和美國在區域經濟的產業鏈中的中心地位進一步凸顯。程實提出,未來的全球化將是以區域化為基礎的多層次全球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制造業過去面對的是與亞太區域內經濟體的同質競爭問題,未來面對的將是如何實現產業鏈錯位互補問題。
“針對這樣的大趨勢,中國的理性選擇,是借由雙循環構建完整的內部產業鏈,培育自身在產業鏈制造業高端位置的存在感和影響力,然后漸次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攀升至產業鏈的中上游,與東盟、日韓等區域經濟體形成產業鏈錯位互補關系,進而在利益和情感上謀求進一步的共贏發展,借此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長遠構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制造業的升級與升維,將是重要一步,對于激活區域經濟供需活力將起到重要作用。”程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