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山東魯信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山東魯信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魯信高新),曾用名、山東電極廠、山東金剛砂制造廠、張店砂輪廠、453廠、第四砂輪廠、四砂。...
一、山東魯信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山東魯信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魯信高新),曾用名、山東電極廠、山東金剛砂制造廠、張店砂輪廠、453廠、第四砂輪廠、四砂。
1950年7月1日山東電極廠建廠
1953年6月22日,一機部以(二總發)3173號文將山東(張店)電極廠改為山東金剛砂制造廠,開辟了我國第二個磨料磨具生產基地。
根據中央關于磨料磨具生產要靠近礦源和電力充足的地方的正確決定。結合東北地區缺少高品位礬土,從外地運來既不經濟又運輸困難,不能保證正常生產的實際情況。一機部二局委派蘇家屯砂輪廠(第一砂輪廠)廠長何長海、基建科科長孫寶珍和技師王德祥組成調查組到山東淄博地區實地調查礬土資源、交通和電力供應等情況,作為選擇新廠廠址的依據。考慮到山東張店原有一個華東工業部山東工業廳所屬的山東電極廠的廠址比較適合。經與當時華東,山東財委協商同意后,于1953年6月22日下達(二總發)3173號文將山東(張店)電極廠改為山東金剛砂制造廠,為了加強該廠的管理和技術力量,加速改建步伐,一機部二局于1954年決定將蘇家屯砂輪廠原有與生產棕剛玉有關的部份干部和技術人員支援山東金剛砂制造廠。先進行磨料生產;然后再組織磨具生產,在華東地區開辟了第二個磨料磨具生產基地,隸屬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工業管理局領導。
根據第一機械工業部通知,山東金剛砂制造廠改名453廠(蘇家屯砂輪廠改名441廠,鄭州砂輪廠改名402廠)。
1956年,根據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工業管理局通知,453廠改名張店砂輪廠(441廠恢復原名蘇家屯砂輪廠,402廠恢復原名鄭州砂輪廠)
1958年第一機械工業部直屬企業張店砂輪廠、蘇家屯砂輪廠、鄭州砂輪廠分別下放地方領導。
1963年根據第一機械工業部通知,張店砂輪廠改名為第四砂輪廠(貴州砂輪廠改名第三砂輪廠)。收歸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工業管理局領導。
2005年公司名稱由“四砂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山東魯信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魯信高新—我國磨料磨具工業的開拓者
1954年5月28日,山東金剛砂制造廠創建了我國第一座棕剛玉冶煉用三相電相弧爐,并投生,開創了我國棕剛玉規模生產的先河。
1955年7月,山東金剛砂制造廠試制白剛玉磨料成功。從而填補了我國不生產白剛玉的空白。經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工業管理局組織鑒定,獲國家新產品試制獎。
1956年7月 453廠建成磨具生產車間,12月20日經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工業管理局組織驗收并頒發了批準生產證明書。
1957年11月完成了硅碳棒的試制,轉入批量生產:第一機械工業部技術司,第二工業管理局等組成的硅碳棒鑒定驗收委員會,對張店砂輪廠,沈陽鍛造工藝研究所,北京鋼鐵研究所,沈陽電氣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組成的硅碳棒試制組的工作,確認工藝成熟,驗收合格,同意轉入批量生產。
1957年,張店砂輪廠試制成功白剛玉微粉(W28—W5)。
1961年12月張店砂輪廠試制成功單晶剛玉。
1963年5月第四砂輪廠自行設計制造安裝的剛玉加工聯動線投產,為國內第一條剛玉制粒的加工聯動線。
1963年12月28日第四砂輪廠試制成功鉻剛玉(之前1962年,蘇州克來砂輪廠在35KVA的小電爐上曾試驗獲得鉻剛玉樣品)。
1965年,第四砂輪廠試制成功微晶剛玉,微晶剛玉微粉,并試制成功鉻剛玉精微粉。
1967年,第四砂輪廠自行設計建成1100KVA棕剛玉傾倒爐,并投入,開創了我國剛玉冶煉的新工藝。
1970年9月,第四砂輪廠試制成功立方碳化硅微粉。
1971年,第四砂輪廠試驗成功熱蠟注砂輪成型新工藝。
1980年12月第四砂輪廠研制成功氧化鋯發熱元件—引線體,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
三、在我國磨料磨具三線工廠的建設工作中功不可沒
為了我國工業的合理布局,在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思想的指導下,大搞三線建設,磨料磨具行業在三線建設三個廠:五砂(東風電熱元件廠)、六砂、七砂。其中五砂和七砂均由四砂包建、包遷、包投產。其技術、工藝由四砂提供,管理干部、技術人員、重要崗位的技術工人均由四砂支援。四砂按照國家要求,毫無保留的抽調精兵強將給予支援,在磨料磨具行業有口皆碑,功不可沒。
1967年4月根據國家計委(67)計機字311號文和第一機械工業部(67)機關計字326號文,批準在西南地區貴州清鎮,興建磨料主要生產基地第七砂輪廠,新建廠由第四砂輪廠包建包遷包投產。
根據第一機械工業部(67)機二字1287號文決定,第四砂輪廠硅碳棒車間遷陜西臨潼,定名東風電熱元件廠(后改為第五砂輪廠)。
四、高質量完成了我國援建羅馬尼亞棕剛玉廠建設項目
1971年10月16日第一機械工業部(71)一機外字1225號文,根據中國政府和羅馬尼亞政府關于中國向羅馬尼亞提供成套項目和技術援助議定書的規定,由第二砂輪廠、第四砂輪廠援助羅馬尼亞擴建砂輪廠。第二年中方派出以汪恩喜為組長的九人小組,赴羅考察,簽訂了援建碳化硅、剛玉車間的協議。
1976年9月17日—11月30日第四砂輪廠以劉瑞倫同志為組長的專家組五人前往羅馬尼亞協調援建剛玉車間的施工設計。
1978年,援羅工作正式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外聯字(78)1337號文,外經會295號文決定,由第四砂輪廠援建剛玉車間(第二砂輪廠援建碳化硅車間)。
1978年6月—7月羅馬尼亞派16名人員到第四砂輪廠實習剛玉冶煉加工技術。
1982年4月9日第四砂輪廠曾先后派出兩批專家工作組赴羅馬尼亞克魯日碳化學公司完成了設備安裝、調試、試生產的援助工作,羅方剛玉生產投產,投產證書表明中方提供的設備性能良好,運轉正常。生產的產品符合設計要求。
五、為培訓磨料磨具行業技術人員和工人盡心盡力
1956年7月 453廠出版了“人造磨料(電剛玉)的制造”一書。為我國磨料磨具行業第一本磨料專業技術書籍。
1982年3月機床工具總局根據磨料磨具行業全員培訓的需要,委托第二砂輪廠和中國磨料磨具工業公司負責,組織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砂輪廠編寫《磨料磨具制造》叢書,共八本(剛玉制造、碳化硅制造、陶瓷磨具制造、橡膠磨具制造、樹脂磨具制造、涂附磨具制造、金剛石制造、金剛石磨具制造)。第一本《碳化硅制造》出版。
1984年1月 中國磨料磨具工業公司為了落實機械工業部全員培訓的要求,受機床工具工業局的委托,在成都召開了磨料磨具行業工人初級技術理論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編寫會議,參加編寫和審稿的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完成十八個工種(剛玉冶煉工、碳化硅冶煉工、磨料制粒工、陶瓷磨具成型工、陶瓷磨具燒成工、陶瓷磨具加工工、樹脂磨具工、橡膠磨具工、硅碳棒成型工,硅碳棒素燒工、硅碳棒高燒工、金剛石合成工、金剛石提純工、金剛石磨具成型工、金剛石磨具加工工、金剛石磨具鍍粒工、研磨膏生產工)的理論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8月出版。
六、魯信高新(四砂)的榮譽
1959年4月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朱德視察了張店砂輪廠,在觀看了剛玉、磨具、硅碳棒等產品后,高興的說:“這些產品都很重要,要很好的搞”。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四砂參加的“強力平面磨削工藝”課題獲科學大會獎。
1978年第四砂輪廠高國富被第一機械工業部授予“勞動英雄稱號”(同時榮獲稱號還有第二砂輪廠孫忠義、第七砂輪廠周廷選)。
1979年8月 第三砂輪廠、第四砂輪廠、第七砂輪廠企業能量平衡通過部級驗收,均評為一級水平。
1980年12月第四砂輪廠研制成功氧化鋯發熱元件—引線體,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
1982年10月第一機械工業部授予我行業一批部優稱號,四砂白剛玉微粉(W63—W5)獲部優產品。
1984年9月 全國“第七次質量月”表彰大會上,第四砂輪廠白剛玉微粉(W63—W5);獲國家銀質獎。
1984年10月,磨料磨具行業第一屆“金剛杯”足球賽在淄博第四砂輪廠舉行,第四砂輪廠足球隊榮獲冠軍。
1985年9月第四砂輪廠Φ280—400毫米高精度齒輪磨砂輪獲國家銀獎;9月機械工業部授予磨料磨具行業一批產品以部優稱號,四砂Φ280—400毫米高精度齒輪磨砂輪榮獲部優產品稱號。
1985年第四砂輪廠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職工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1979年8月21日根據第一機械工業部(79)一機床字第1270號文,關于籌備成立中國磨料磨具工業公司的通知,公司籌備小組由叢惠滋同志擔任組長通知任組長,第二砂輪廠檀書韻同志,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孟慶輝同志兼任副組長,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七、東風電熱元件廠各派一名廠級領導參加組成。
1979年5月12日第一機械工業部以(80)一機技字657號文批準成立中國磨料磨具工業公司,公司對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砂輪廠、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實行人、財、物、供、產、銷、技術規劃統一管理,同時代機床工具總局對承擔國家任務的磨料磨具其他企業實行歸口管理。
1985年5月8日—11日中國磨料磨具工業公司在山東省淄博市第四砂輪廠召開了改革組建會議,出席會議的有67個單位,董事長由叢惠滋同志擔任,經理由孟慶輝同志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