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寫在牡丹江特種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獲得國家認定之際如果說,年初時,很多市民對“雙轉雙調”還不甚了解的話,那么,在歷經市委十屆十次全委(擴大)會、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和市政協十...
——寫在牡丹江特種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獲得國家認定之際 如果說,年初時,很多市民對“雙轉雙調”還不甚了解的話,那么,在歷經市委十屆十次全委(擴大)會、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和市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之后,以“轉變生產方式,首先轉變思維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首先調整知識結構”為內容的“雙轉雙調”已獲得廣泛認同,成為我市實現“超千破百”的主基調。 今年2月中旬,從國家科技部傳來消息,我市的特種材料產業基地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牡丹江國家特種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成為我省僅有的三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之一。這無疑為我市實現“雙轉雙調”找到了一個更加明確、更加清晰的前進路徑---由新材料、新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新一輪發展。 未來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實際上,相對于傳統材料而言,新材料的種類繁多,僅就我國新材料市場來說,就包含了磁性材料、生物醫用材料、信息功能陶瓷材料、超導材料、納米材料、半導體材料、有機發光材料七大種類。目前,新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世界各國均把大力研究和開發新材料作為21世紀的重大戰略決策。與此同時,全球新材料的市場規模隨著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迅速擴大,至2008年底,全球新材料的市場規模已接近8000億美元。國家的重視與市場規模的擴大均給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據權威部門預測,2010年,中國新材料產業的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大,有望突破1300億元。 “誰在新材料領域占據的份額最大,誰就會在未來的發展中笑到最后。”當長期的開發利用使得林木資源接近枯竭,石油采掘進入遞減期,煤炭資源出現越來越大的供需失衡,科技界人士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正因為看到了新材料所帶來的巨大效益,以及感受到傳統資源日益減少所帶來的緊迫,各國紛紛開始在新材料領域“挖潛”,我國也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建立了一批新材料的產業基地。 去年年末,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剛剛閉幕,以新材料科技成果展示、產業發展專題報告、科技成果對接洽談等諸多內容為一體的全省新材料產業發展推進會議隨即拉開帷幕,新材料產業發展上升為省級發展戰略,我省開始將各地的分散力量組成“集團軍”,向新材料領域“進軍”。 調整產業結構的“方程式” 計劃經濟時期的烙印讓我市在第二產業的布局上,既不像齊齊哈爾那樣以重工業為主,也不像哈爾濱那樣擁有眾多大體量、大規模的工業企業,“小而全”是我市工業企業面對的現實。 恰因如此,我市卻成為全省首先接觸新材料產業的地市,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我市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歷史已超過50年。現如今,不論是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還是在硅基新材料領域,亦或是硬質合金材料領域、無機非金屬材料優質礦產及深加工領域,很早之前就有我市企業在這些新材料產業上涉足。 經過多年發展,牡丹江的碳化硼、碳化硅及其制品產業規模和技術始終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硬質合金材料、硅基材料等領域的研究開發技術也達到了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2002年末,國家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正式將我市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牡丹江特種材料產業基地”,并認定產業基地內的牡丹江金鋼鉆碳化硼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為基地的首批骨干企業。 幾年間,在這些骨干企業的帶動下,牡丹江圣戈班陶瓷材料有限公司、牡丹江巨峰磨料磨具有限責任公司、牡丹江金石玄武巖有限公司、牡丹江光明新型墻體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以新材料研發生產為主的企業落戶我市...... 順達化工年產1000噸太陽能電池級高純硅項目、華威集團年產12000噸碳化硅超細微粉、輝鵬硅業公司年產15000噸工業硅項目、工具公司年產40萬片精密級成型硬質合金可轉位刀片、奧通粉末冶金公司年產1000噸高速列車泡沫鐵粉基摩擦新型環保無石棉剎車片項目、北方合金年產200噸納米稀土合金化改性高性能礦用硬質合金球齒工程化應用項目、牡丹江金石玄武巖纖維有限公司年產3000噸玄武巖拉絲項目、黑龍江省造紙研究所粉煤灰纖維特種紙開發及其應用研究項目、華新助劑鉆井液用MRH固體潤滑劑和羥丙基瓜爾膠項目相繼落地...... 目前,我市已有70多家企業從事特種材料的開發和生產,其中有17家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009年,我市從事特種材料開發生產的企業實現產值49.8億元,銷售收入49.2億元,利稅6.2億元。 隨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當其他地市還在調整產業結構的發展戰略中定方位、找目標之時,我市已經開始著手通過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來排列出解答這道難題的“方程式”。 實現“超千破百”的支撐力 從“雙四”、“雙五”到“雙六”目標的實現,再到“超千破百”目標的確立,一步一步走來,已決定我市在經濟增長方式上,必須由過去的粗放式發展逐步向集約式發展轉變,而要實現這種轉變,其根本動力則來自于科學技術的支撐。在被認定為國家級特種材料產業化基地之后,我市確立了到2012年實施特種材料領域的重點研發和產業化項目50項,特種材料產值達到100億元,實現利稅18.8億元的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為新材料作為我市經濟發展新一輪支撐點做出了最好的注釋。 既然已經設定了目的地,自然要做出整個前行的規劃。第一步,依照“政府行為推動,企業行為實施”的模式,以“經營城市”的思路,建立推進特種材料產業化的科技管理體制,建立統一的特種材料產業信息網絡平臺,成立特種材料行業協會,促進技術合作與信息交流;第二步,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引導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提高企業產品自主研發能力,加強產學研合作,支持特種材料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重點共性技術開發,建成具有產業特色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產業集群;第三步,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基金,推動銀企合作,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供賣方信貸,做好上市融資、引進風險投資等工作,千方百計籌措項目建設資金;第四步,建立完善人才支撐體系,鼓勵和支持特種材料企業與相關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共建研發平臺、研發基地、直接為企業提供孵化科技成果,對攜帶科技成果、專利進入基地創辦企業、實施產業化的單位和個人,優先給予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支持,并推薦爭取省高新技術產業專項資金支持;第五步,鼓勵企業建立綜合品牌,以政府引導、中介促進、企業自主結盟原則推動企業建立營銷聯盟,制定特種材料產業招商優惠政策,培育、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帶動力強的特種材料項目,實現新材料產業的提檔升級。 在基地發展“五步走”的同時,我市的新材料研發生產企業也紛紛會合在基地當中:圣戈班、鑫達、金鋼鉆、巨峰、華威“領銜”碳化硼、碳化硅以及制品領域;順達化工、鑫順硅業、輝鵬硅業“坐鎮”硅基材料領域;牡丹江工具有限公司、北方合金工具有限責任公司、東北硬質合金廠、牡丹江市萬通微孔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奧通粉末冶金有限公司“駕轅”硬質材料及冶金領域;金石玄武巖纖維有限公司、穆棱市石墨礦、鑫源石英石礦“稱雄”無機非金屬材料優質礦產及深加工領域;還有恒豐紙業、大宇制紙、恒源生化、雙興化工、光明墻體、沃德環保建材在特種紙領域、新型化工材料領域、新型節能建筑材料領域挑起“大梁”......我們看到,一個個新材料骨干企業正在崛起。 可以預見,新材料的研發、生產,將帶來牡丹江工業產業的新一輪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牡丹江國家特種材料產業化基地的明天,讓我們充滿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