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巨大成就,得益于我國汽車產銷量的持續增長。我國零部件行業的工業總產值和出口額實現持續增長,在汽車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總量增長的背后,...
我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巨大成就,得益于我國汽車產銷量的持續增長。我國零部件行業的工業總產值和出口額實現持續增長,在汽車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總量增長的背后,廣大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環境很不樂觀。存在的問題已經影響到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后勁,成為我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障礙。 目前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一是企業規模比較小,80%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不足1億元;二是產品的附加值不高,主要以機械加工為主,從事貼牌貿易的比較多;三是技術創新水平和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在核心和關鍵技術上仍缺少投入,核心技術大多撐控在外方手中,本土化生產、設計、研發的企業較少。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融入全球經濟進程的加快,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而我國的汽車零部件行業也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眾多的國際同行紛紛搶灘我國的汽車零部件市場。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外資企業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銷售份額占60%以上,在轎車零部件市場,外資企業占市場份額接近80%,而在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領域,其市場份額更是高達90%。 在各種各樣的環境影響下,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由于我國轎車整車產品很多是引進產品,隨之而來的是外資零部件供應商與之配套,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很難獲得發展和提高的機會,正在被排擠出合資品牌整車配套體系,只能向低檔次產品和社會市場尋求發展,其結果就是在行業中被日益邊緣化。 目前,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整體制造水平仍舊較低,管理粗放,成本控制力弱,無法適應用戶對產品質量、成本、交貨期等全球化采購的要求。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整車價格每降低10%,至少5%要轉嫁給零部件企業。隨著轎車整車價格戰的頻繁上演,成本壓力不斷向零部件環節轉移,零部件企業除了要應付同行業競爭還要面對整車的壓力,這讓我國零部件企業毫無反抗能力,最終促使零部件企業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十二五”期間,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如何發展?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召開的2010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表示,零部件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盡快提高自主研發能力,這是企業生存和繼續發展的前提。 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汽車零部件行業在“十二五”期間,應抓住“由大變強”這個中心,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緊緊圍繞節能減排這個中心任務,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推動產業科學發展,實現零部件產業的升級。扶持、培養一批零部件行業骨干企業,使之成為適應市場需求、擁有核心技術、重視創新、機制靈活、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現在,大力發展創新型產品已成為眾多企業的共識。國家應對優秀的、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提供優惠政策,扶持這些企業盡快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擴大生產規模,培育自主品牌零部件龍頭企業。希望國家建立零部件行業公共服務平臺,無償或非盈利有償地為零部件企業提供研發、人才招聘、檢測認證、對外合作等服務。 此外,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規模小、過于散亂、行業集中度差的問題再次凸顯。在此背景下,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加快擴大企業規模,亟待組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大型零部件企業集團,通過骨干企業帶動汽車零部件業的產品升級和技術提升。 業內權威人士指出,零部件產業發展得如何,關系到我國汽車產業能否持續發展,并最終實現由大變強。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要在總產量、出口量持續增長的基礎上,抓緊時間“補鈣”,盡快強筋健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