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2月18日,記者在凱里爐山循環工業區采訪,見證了凱里市工業發展風生水起的壯觀景象。這個曾經沉寂的鄉村,如今成了大工地,推土機、挖掘機開山辟路的轟鳴聲震撼山野。其正化工、雅寶研磨材...
12月18日,記者在凱里爐山循環工業區采訪,見證了凱里市工業發展風生水起的壯觀景象。 這個曾經沉寂的鄉村,如今成了大工地,推土機、挖掘機開山辟路的轟鳴聲震撼山野。其正化工、雅寶研磨材、鑫明星瓷業、祥鵬礦業等5戶中型以上企業廠房正拔地而起。其中,總投資71億元、一期投資15億元的年產60萬噸氫氧化鋁項目即將建成投產。擬投資53億元的清江電廠一期2×66萬千瓦火電項目初可研已通過國家論證,列入貴州省“十二五”新開工項目。
正在工地調研的凱里市市長洪金洲告訴記者:將用最快的速度打造好這片工業園區。
作為黔東南州的首府,這座苗嶺大山下的城市5年前財政收入不過3.5億元,今年預計可突破11億元大關,同比增長63.74%。截至今年10月,轄區內共實現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分別為42.46億元、8.34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31.9%、24.6%。
這樣的增長速度,向人們展示了凱里市工業發展令人矚目的成就,這是凱里市“加速度”闖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結果。
過去的幾年間,圍繞創建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凱里市果斷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在城區以第三產業發展為主,主動將大批企業從城市的繁華地段退出。
2007年9月18日,凱里造紙廠關停,凱里市的“母親河”——巴拉河重現了昔日的清澈容顏。
2009年5月底,有著幾十年歷史的凱里發電廠全面關停,凱里的天空開始變藍、清水江變清。
凱里市鼓足勇氣,扼腕割“肉”,相繼關閉、關停了凱里造紙廠、凱里發電廠等“納稅大戶”企業,搬遷了瑞安水泥廠、奮達工業公司等一大批骨干企業。
在“關、停、并、轉”中,如何以“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增后勁”為著力點?凱里市踏上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大道。
打造城郊循環經濟區,培育良好工業發展環境,成為凱里市大手筆之作。該市將市區的第二產業通過改造、升級后搬遷到工業園區發展,通過整體遷入、招商引資、項目嫁接、靠大聯強等4種途徑,推進企業二次創業,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
據不完全統計,在“關、停、并、轉”中,凱里市財政投入工業發展資金2億多元,扶持和幫助20余戶工業企業進行技改,涉及醫藥、建材、食品、香料、機械、紡織、煤炭等行業,搬遷后總用地規模達52.6萬平方米。
“關、停、并、轉”一方面是騰出了升值的城市土地,整合了現有的資源,而另一方面則是一大批老企業進入工業園區后快速發展。
原貴州奮達工業有限公司改擴建后,更名雅寶研磨材有限公司,投資1.38億元把位于市區的老廠整體遷入爐山循環經濟區,新廠全面建成后規模達到5臺5000KVA傾倒爐和1條精加工制粒線規模,年產值約5億元。
根據凱里市的時間表,在2015年以前,將把市區內所有工業企業全部遷入工業集聚區。目前,一大批在凱里市財政收入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工業企業,正走在“搬遷入區”的新路上。
正因此,如何更好打造爐山循環經濟區成為凱里市目前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重頭戲。該市的目標是:依托爐山及周邊地區豐富的煤炭、鋁礬土、重晶石、鐵礦、石英砂等特色資源優勢,規劃輻射48平方公里的工業集聚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理念,以資源換項目,以項目換資本,以資本換產業,重點選定、引進和發展火電、鋁礬土、重晶石、鐵礦、石英砂精深加工及配套關聯項目,著力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煤-電-鋁-建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建成爐山新型重化工循環經濟工業基地,打造凱里新的經濟增長極速。
截至目前,凱里市已斥資近7億元對園區的水、電、路燈基礎設施進行建設。眼下,投資1500萬元的日產1.2萬噸自來水廠建成使用;投資900萬元的供水管網工程竣工供水;投資3700萬元的110千伏變電站投入運行;投資4000萬元建設的循環經濟3號路、爐山鎮環城東路、西路全面通車;投資近4億元的虎莊至爐山二級公路全面開工建設,預計2011年下半年建成通車。
圍繞整個工業區的更大的配套項目也在實施中:總長30公里、投資12億元的爐山到碧波城市干道明年上半年可破土動工;總長14公里、投資6億多元的爐山循環經濟區鐵路專線預計明年可動工;爐山循環經濟區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項目施工設計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明年上半年將全面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