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鐵定”今年7月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下稱《規劃》)將再度遭遇延期,被一竿子打到了年底。2010年8月,工信部完成該《規劃》的起草,隨后征...
“鐵定”今年7月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下稱《規劃》)將再度遭遇延期,被一竿子打到了年底。
2010年8月,工信部完成該《規劃》的起草,隨后征求各方意見,計劃于今年底出臺。2011年3月,工信部高官稱該《規劃》計劃于本年年中出臺。2011年7月,《規劃》上報國務院。2011年7月,發改委有官員表示,本月該《規劃》不會出臺,正式出臺時間或在今年年底。
此《規劃》的出臺可謂一波三折。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各方在發展路線上難以達成共識是《規劃》頻頻推延的主要原因。”政府方面,工信部傾向于節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兩條腿走路”;科技部傾向于優先發展電動汽車;發改委則認為短期內應以混合動力汽車為過渡,中長期發展到充電式的純電動汽車。而企業方面,純電動汽車與燃料電池汽車兩大方向性技術路線至今爭議不斷。國家電網公司傾向于換電方式,但是汽車廠商更加傾向于充電方式。
新能源汽車的“尷尬”現狀
新能源汽車近兩年儼然成為產業界的一顆新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業的積極參與下,近十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目前國內自主研發的各種新能源汽車相繼問世,在燃料電池方面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與國外的差距遠遠小于傳統汽車與國外的差距。
不過,新能源汽車在發展方向及目標上卻仍未明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處于統一標準缺位、企業各自為政以及多頭管理的尷尬狀態。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電動汽車執行的行業標準有七八十個之多。在政策性法規之外,公安部有公安部的標準,交通部有交通部的標準,統一標準的缺位問題十分突出。“這是電動汽車行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從科技部推行“十城千輛”到“863工程”再到“三縱三橫”,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研發、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制定等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但是行業標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新能源企業發展的手腳。
除此之外,相對于政府和企業的“熱情”,新能源汽車市場卻顯得有些“冷清”。由于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市場配套設施尚不完善以及銷售價格不低,導致新能源汽車國內保有量與規劃數字相去甚遠。
《規劃》出臺需要摸清“家底”
“新能源汽車可能是中國汽車產業的一次振興或者真正崛起的機會,必然需要一部完整成熟的《規劃》。將出臺時間推遲至年底,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制定解決的具體方案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汽車行業研究員鐵志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李勝茂也指出,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和未來良好發展前景的吸引下,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了一大投資熱點,各路資本聚焦到新能源汽車產業。不過隨著“世界領先”“彎道超車”的技術不時見諸報端,已經模糊了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差距。
對此,李勝茂建議,在《規劃》出臺之前,首先,政府有關部門互相之間應當加強溝通和合作,在求同存異中不斷完善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其次,要加強對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調查研究,并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在信息準確的技術上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
“企業則要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究,以堅實的基礎迎接市場的挑戰;并加強與上下游企業、地方政府的溝通合作,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完善。”鐵志海表示。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