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我國乘用車市場迎來銷量回暖、自主品牌強勢反彈的喜人局面。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表示,內資車企“苦練內功”效果初步顯現,內資車企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
然而,國內汽車行業“內功”的真實水平并不樂觀,尤其是作為整車內核的零部件環節較為薄弱,大部分自主零部件企業仍停留在來圖加工、樣品測繪階段,受這一“短板”制約,國內汽車產業發展前景堪憂。有專家呼吁,應把零部件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加以考慮,通過政策加以引導和扶持,改變我國零部件企業散、亂、技術落后的現狀。
眾所周知,零部件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基礎,并直接制約著整車發展水平。整車生產廠家只是完成裝配和總成,零部件供應在汽車產業鏈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事實上,零部件行業的利潤率要遠高于整車行業,核心零部件更是如此。
但是,由于汽車行業整體急功近利,“重整車輕零部件”的狀況長期存在。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年鑒》統計,1986年至2009年,我國汽車工業總投資7590億元,其中整車投資5093億元,而零部件投資只有2000多億元。整車與零部件的投資比例不到1:0.4。在發達國家,零部件投資通常大于整車投資,整車與零部件的投資比例為1:1.3至1:2。還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整車企業在零部件上投入不足1%的不在少數。
產業政策對于零部件的發展也缺乏引導。2009年推出《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來,多項政策主要采取補貼形式,諸如對1.6升及其以下排量車型購置稅減半,汽車下鄉補貼,節能減排車型與新能源車型的減免與補貼等,主要針對整車企業。且很多政策多是以應急措施出現,救市任務完成后政策退出容易導致強烈的反向作用。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缺乏連續性和前瞻性。
事實上,國內汽車行業已經開始品嘗到輕視零部件發展的“苦果”。資料顯示,中國品牌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車軸及懸掛,以及諸多電子化配置方面的對外依賴,使得60%的全產業鏈利潤被裝入了國外企業腰包,核心零部件對外依賴更達到90%以上。此外,先進汽車企業通過專利,對汽車技術進行大規模保護,即使中國企業具備了自主制造這些零部件的能力,也難以擺脫對外依賴。
國外零部件企業巨頭正紛紛加快在華市場布局。9月上旬,霍尼韋爾確定在武漢建立渦輪增壓器工廠。9月26日,大陸集團在長春投產三條新生產線,主要生產氮氧化物(NOx)傳感器、高溫傳感器和第6代碳罐凈化電磁閥產品。這也是繼上海嘉定和蕪湖之后其在華的第三個投資項目。10月10日,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正式啟動,主要為長安福特馬自達、沃爾沃和江鈴福特供貨。僅僅一日之隔,11日德爾福柴油發動機管理系統煙臺生產基地舉行奠基。
數據顯示,2010年博世中國汽車業務銷售額達到233億元人民幣,2011年達249億元,同比增長7%,遠高于2011年我國汽車市場的總體增速水平。霍尼韋爾交通運輸系統集團中國和印度區副總裁兼總經理戴鵬杰預測,未來5年間,中國渦輪增壓器市場將會從2011年的400萬臺翻番至2016年的800萬臺。
當前,我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矛盾日益凸顯,要改變組裝基地的角色,變被動為主動,恐怕只能是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加快彌補零部件“短板”,并在差距相對較小的新能源汽車領域爭取有所作為,奮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不斷縮小差距。惟其如此,汽車業才能迎來一個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