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關中國經濟“硬著陸”的說法,已然再次破產。2013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7.7%,低于市場預期,二季度經濟增速繼續放緩至7.5%。一時間,國際上圍繞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問題出現了不...
有關中國經濟“硬著陸”的說法,已然再次破產。2013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7.7%,低于市場預期,二季度經濟增速繼續放緩至7.5%。一時間,國際上圍繞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問題出現了不少議論,有的預言中國經濟將“硬著陸”,有的催促中國趕快出臺經濟刺激政策,有的甚至鼓噪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衰落期。
其實,從世界范圍看,無論是7.7%還是7.5%,都是相當不錯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主要經濟指標符合預期發展目標,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沒有滑出“下限”,物價漲幅也沒有超出“上限”。
“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經濟增長及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預期目標之內,一切都在預料之中,沒有什么意外發生。”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時明確回應了“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
近日公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中國實現了7.7%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速、物價控制、就業目標等重要經濟指標均好于預期,可謂“量質并進”。而同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增速比上年下滑,歐元區經濟仍為負增長。
實際上,中國經濟早已習慣了在“唱衰”聲中從容前行。中國經濟一有波動,“唱衰”聲就會沉渣泛起,只是每次的聚焦點不同。人們不禁會問,為何有人總是“誤讀”中國經濟,乃至“唱衰”中國經濟?
的確,中國對于世界的影響已非同以往。如今,中國已經替代美國,成為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經濟有所放緩,難免讓一些人擔心會對世界市場帶來影響。
不過,“擔心”可以理解,“唱衰”就令人費解了。在全球經濟遠未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仍然面臨市場需求疲弱、增長率偏低等諸多挑戰的背景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2013年的增速僅僅略低于近10年來的平均水平,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接近30%。對于中國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這種重要作用,凡是具有公正眼光和客觀心態的人,都會予以積極的評價。
“唱衰”中國經濟的無非兩種心態,一是看到中國好就不舒服,總是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地抓住一些瑕疵大做文章;二是希望渾水摸魚,企圖通過“唱衰”,玩一手舞高弄低的投機游戲。看透了這些“戲法”之后,就知道誤讀的絕不是中國經濟良好的發展前景,而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此輪“唱衰”中國經濟,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將跌到7%以下,可能會“硬著陸”;二是認為中國的地方債務、影子銀行存在巨大風險。
不妨逐一道來。先看經濟增速。正是基于對國情世情的冷靜研判,中國政府堅定信心、頂住壓力,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對經濟運行適當預調微調,實現了經濟增長企穩回升。面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復雜局面,中國經濟不可能獨善其身,也沒有哪個經濟體能夠長期保持兩位數的持續高速增長,經濟增速“換擋”在所難免。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是“調速”而非“失速”,是一種主動選擇。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新的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口紅利逐步轉變為人才紅利,這些機遇將使得中國有條件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經濟中高速發展。
至于地方債務和影子銀行規模擴大累積的金融風險,以及部分一線城市商品房價格上漲過快累積的經濟風險,均早已引起中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趨利避害、防微慮遠,地方債務風險倒逼財稅制度改革,影子銀行等問題倒逼金融體制改革。改革的全面深化,將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面對多元的世界,面對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面對不同利益訴求的各類經濟體及各類機構,評價中國經濟不可能異口同聲,有熱情贊賞,有客觀分析,也會有風言風語,“唱衰”之聲在所難免。但關鍵在于我們自己,只有冷靜而扎實地辦好自己的事情,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