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經歷了長達6年的增速回落后,中國經濟何時觸底、以何種方式觸底、觸底后是何種走勢,是“十三五”時期國內外關注的重要議題。《人民日報》15日發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
在經歷了長達6年的增速回落后,中國經濟何時觸底、以何種方式觸底、觸底后是何種走勢,是“十三五”時期國內外關注的重要議題。《人民日報》15日發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署名文章《加快創新發展的機遇與條件》。文中提到,如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國經濟有很大可能性在今后一兩年成功觸底。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的底部已初步建立起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近幾年穩增長的經濟效果逐步顯現,增長潛力繼續挖掘,改革紅利持續釋放,中國經濟必然會轉向平穩增長。
經濟一兩年內觸底存在不確定性
劉世錦在上文中表示,我國經濟增長已非常接近底部,正處在壓力和困難較大,同時已看到轉型成功曙光的時候。“這里所說的觸底,不是V型或U型反轉,而是增長速度不會繼續下降,進入L型的下邊,進入一個速度適當,更具創造性和可持續性的中高速增長平臺”。
劉世錦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是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到中速增長,背后則是經濟結構、增長動力和體制政策體系的系統轉換,可稱之為“轉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長時的平衡轉向中速增長的平衡。實現這一平衡,將取決于三個條件,即高投資觸底、去產能到位和新動力形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的底部現已初步建立起來,這個底部首先基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結構變動的潛力很大。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正在持續推進。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發展潛力、發展態勢、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來看,中國經濟具備保持平穩增長的條件。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本報記者稱,中國經濟或在兩年內觸底,但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任何經濟體都不可能長時間保持高速增長,這是基本的經濟規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還很大,比如人均GDP還較低,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是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處于高位,經濟體量越大,保持高速運行的困難也越大。
穩增長政策效果逐步顯現
張立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最近幾年穩增長政策的經濟效果逐步顯現,“長短結合”的模式更注重政策可持續性,既利當前,更重長遠。目前就業形勢、居民收入、消費都保持總體穩定,這對經濟增長的托底作用已經非常明顯。穩增長政策對促進消費、拉動基礎設施投資、振興房地產市場的積極作用也已逐步顯現,這都會成為支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支撐。
張立群分析,新型城鎮化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效果正在逐步增強?;A設施建設投資的強化,對城市群整體配套水平提高,對中小城市產城融合水平的提高、人氣度提高都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前的政策把去庫存、補短板和新型城鎮化,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結合起來,把基礎設施投資和新型城鎮化結合起來,必然會不斷化解既有矛盾,促進城鎮化健康推進,促進其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
張立群認為,中國城鎮化推進對房地產的發展有基礎性的支持作用。過去房地產的發展過度集中于大城市,發展空間狹窄,大城市買房需求旺盛的同時,拿地的困難也比較突出。今年以來,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逐步推進,大城市與中小城市聯合發展,房地產市場不僅在一線城市和熱點的二線城市比較活躍,特大城市、中心城市附近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活躍度也在提高,比如廊坊、燕郊、保定等地的房地產市場都有上升趨勢。總體來看,房地產逐步從低谷中走出來,銷售和投資都在好轉。
胡遲也表示,穩增長與供給側改革的效果初步顯現。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0%,PPI今年以來持續收窄,企業利潤在增加、成本在降低、效益在改善。這說明去產能、降成本、調結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改革紅利將持續釋放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還有很多潛力,部分改革的紅利尚未完全釋放。當農村土地改革、城鎮化、國企改革等改革的紅利持續釋放出來,必將對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動力。
徐洪才表示,放活土地經營權,進一步釋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土地流轉進一步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為農業規?;?、集約化高效經營提供廣闊空間,同時還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農村的土地市場的開放,使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到農村去,和土地、資源相結合,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加強,將產生很大的增長動力。
劉世錦也在文章中表示,中國城市化還有很大發展潛力,但重點不在現有的大城市,而在大城市之間。要把以往孤島型城市轉變為網絡型城市,要下決心打破城鄉間土地、人員、資金等要素流動、交易、優化配置的諸多不合理體制和政策限制。
徐洪才對本報稱,獨具中國特色的國企改革或許會成為經濟回暖的突破口。國企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近日來國家層面的國企改革動向頻繁。經濟發展的重點突破應是國有企業的創新,要加大國有企業的創新力度。新常態下,國企需挑起創新驅動的“大梁”。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集團層面的重組、內部激勵等舉措,將進一步激發市場的活力、解放生產力。